一个梦想
1993年,王超携表演生涯的第一个大幕戏《刘氏四娘》进京演出,获得了多项“文华奖”。这是一部有文有武的戏,王超表演的出神入化。“戏无技不惊人,戏无情不感人”,王超还清楚地记得著名戏剧家郭汉城老前辈听完后热情地说:“扮演目连的演员王超小同志,唱腔美,音色美,表演催人泪下,是位很有前途的青年小生演员。”
此后,从《白蛇传》中的许仙到《望娘滩》中的聂郎,从《红梅记》中的裴禹到《欲海狂潮》中的白三郎,王超不断地突破自我,尝尽了“人生百态”,被称赞为“年年出访,岁岁获奖。”
其实,除了表演,变脸还真是王超的一大特长。十年前,他拜川剧界公认的“变脸王牌”王道正为师,开始虚心学习变脸。终于,在名师的指导和自己不懈的努力下,他对川剧“九变其身”进行了艺技升华,突破了半分钟“九变”的极限,达到不加时而“十二变”一气呵成。
王超曾在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庆祝回归的演出中表演变脸,受到钱其琛、何厚铧的亲切接见和题赠。1997年的春节晚会上,他的变脸表演受到盛赞,赢得了“春兰杯”奖。香港卫视还曾专程赶到四川为他量身制作了25分钟的《变脸小生王超》专辑,向欧美各国推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超以此为座右铭,他说自己的表演历程正是经过了“知、好、乐”三个阶段逐渐成熟起来的。他一直有个梦想:摘取戏剧界最美的那朵“梅花”,这个梦想已经跟随了他20多年。
“梅花奖”全称“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始创于1983年,每年一评。2005年起改为两年一评,2007年更名为“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相信王超会用自己的努力证明,有一朵含苞的梅花迟早会为他绽放。
与时俱进
“川剧有辉煌,也有低谷,你觉得她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主要是人才匮乏,队伍青黄不接,从业者待遇太差,年轻人连起码的生活都不能保障,更谈不上成家立业了,有条件的年轻人不愿学川剧,院团留不住优秀人才。”
“近年来,川剧面临的主要困难有没有发生变化?”
“在云、贵、川、渝曾经有几百上千个剧团,而现在具有较高演出水平的专业川剧团已经剩下不到20家了。虽然近10年来有所好转,但相对还是较差,我想最根本原因还是体制问题。”
“在成功成为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你觉得川剧的现状有没有变化?”
“没有太大的变化。雷声大雨点小。振兴川剧的口号已经提了20年了,有关方面也多次提出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也实施了一些方案,但现实还是如此……”
“川剧在海外演出和在国内(如北大)演出后的反响如何?”
“我去过很多国家演出,川剧非常受欢迎。08年4月在北大演出后受到大学生的喜爱。这些还是非常坚定我的信心的。”
“我们这次采访之旅,虽以见证西部的变化为主题,但我们觉得川剧是唯一一个亟待要变却没有怎么变的。对此你怎么看?”
“和你有同感!所以现在国家提出要文化体制改革。我觉得非常好,早就该改了,早改早受益嘛!”
“你自己希望川剧应该如何来保护?”
“国家要扶持,也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充分给政策,让院团减轻包袱,轻装上阵。一个剧院600余人的队伍,但舞台上只有几十人,怎么运转?”
“你自己会一直坚守护川剧么?不论出现什么情况?”
“努力吧!毕竟人是要进步的。只有与时俱进。”
的确,“只有与时俱进”,川剧需要与时俱进,王超需要与川剧俱进。
他就像一朵含苞的梅花,正在汲取大地的养分,竭力向着最美的绽放而生长,虽然还要经历风霜雨雪,也难以阻止那一瓣瓣花瓣的舒展。
可贵的是,这朵还未绽放的梅花便已吐出淡淡的幽香,丝丝缕缕,纵在十里之外,也清新可闻。
我近日曾梦见一树的梅花,有的绽放,有的含苞,有的才吐出嫩芽,此时想来,这树梅花必是川剧了。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新浪·川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