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我从事川剧小生表演艺术的思考
http://www.newssc.org】 【2013-05-09 15:22】 【来源:中国川剧网综合】

 

  “乐之”:自觉创新,不断升华

  长期的舞台实践和戏曲的现状使我认识到:任何艺术都必须创新才能有所发展,川剧也不例外。我渴望着能有自己的保留剧目,不断传承并有所创新。我思索着:究竟该怎样来看待传统?如何来进行创新?传统与现代能否结合?程式能否更加灵活?尽管我的思考囿于自己的有限水平还很肤浅,也不能独立深刻地去解释一些现象,有时感到困惑,但前辈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和老师们对我的悉心教导与帮助,激励着我一定要在创新的道路上走下去。

  2007年,剧院决定排演著名剧作家徐棻老师根据明代周朝俊的传奇戏曲作品改编的《红梅记》,并让我担任男主角裴禹。我在戏校学习时学到并演出过《红梅记》的《放裴》一折,这出小生行当的看家功夫戏,有非常丰富的传统表现手段,当时我就想到过把这折戏作为自己的保留剧目传承下去,自己不断地进行着努力。这次排演的是大幕,剧作的内涵有很大的深化,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川剧风格更加强化,而且剧院把此剧作为重点剧目投入排练,我能再次饰演裴禹,这对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决心完成好这个角色的塑造,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创造之中。

  塑造人物首先要准确理解人物。《红梅记》剧作中展现的厚重的历史、凄美的爱情、超越时空的人鬼相恋等,都通过人物的性格、命运表现出来,而性格命运又是通过唱腔、表演、舞蹈、武功等艺术手段来显现的,要使人物形象多姿多彩地呈现于舞台,就必须准确地理解人物。裴禹是一介书生,不但儒雅、俊逸,而且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不畏强权,对爱情十分执着。有了对人物基调的理解,关键在于运用程式和技能去表现。如何用嗓音去表现人物性格,使声腔更甜美与细腻,是我时常揣摩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剧是川剧的高腔形式,裴禹的唱腔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回婉转,曲牌、板式、节奏都变化多端,我牢牢把握住人物的性格基调并注意不同场景中人物的情绪,有效地发挥自己音域宽广、音色甜美的优势,运用科学发声方法去演唱。例如在《幽会》一场,裴禹有一段全剧的核心唱段,曲牌的“犯腔”很多,难度较大,我特别注意控制自己胸腔和腹腔的气息,充分利用真假嗓音相结合的方法,去表现人物的惊叹、疑惑、思考的情绪。剧中裴禹被李慧娘赞叹曰“美哉,少年”,我理解这“美哉”既包括形象气质之美(“书卷气”是川剧小生艺术的一大特色)、品格思想之美(面对权势、邪恶时的浩然正气),也包括声音之美。戏曲戏曲,有戏有曲,声形匹配,音貌相合,才成为受到观众赞赏的艺术形象。

  当然不仅是演唱。表演的身段、台步、特技包括化妆造型等,都是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手段。戏中裴禹有大量的繁复的褶子功表现。而褶子功是川剧小生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演员的手、脚、腰、腿具备特殊劲道,使褶子的两襟、两袖舒卷自如,飘展灵活,突出人物的风流潇洒、体态翩翩以及惊恐、惧怕、急切等特定情绪时的肢体表现。在《幽会》、《放裴》等场戏里,我使用了大量的掸、踢、衔、飞、旋的褶子表演。其中反衔褶、飞椅背、碎步飞褶、膝步旋、风车旋等难度很大的技巧,对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产生了极好的效果。我在坚持苦学苦练这些技巧的同时,注意汲取许多造诣高深的老师对这些技巧的处理方法,结合自己的条件,活用这些技巧,把小生褶子功用得自如、潇洒、飘逸、优美而又符合剧情和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得到了专家、老师和广大观众的认可与肯定。我在创造中体会到,技能的表现,只有自己陶醉其间,才能使观众陶醉。《红梅记》中,无论唱腔的优美还是表演的繁难,都使我在演出中觉得回肠荡气,如醉如痴,与人物同悲欢,这不正是艺术创造带来的快乐和审美享受吗?

  近年来,我有幸在另一出剧院的重点剧目《欲海狂潮》中担任主角白三郎。这是徐棻老师根据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名作《榆树下的恋情》改编的一出川剧大幕戏。把外国的话剧移植改编成中国戏曲并且还是川剧,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我面对着新的课题:如何去塑造一个我从未遇到过的人物形象?这让我兴奋。经过思考,我的回答是:创新!一个创新的剧本,要求演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白三郎是农家子弟,没有文化,性格倔强甚至粗鲁,在欲望中他有困惑,有呐喊,甚至有沉沦。这和我过去扮演过的角色完全不同。我想,要塑造好这个人物,首先在人物外形上尝试着变革,在扮相上突出人物的勇猛粗犷,增加一些武生气质。化妆造型上眉毛加粗,脸型楞廓加强,表演上形体动作增加力度,举手投足间显示男子的阳刚气概。唱腔上声音的处理我也动了不少脑筋。剧中有一处唱段是用的襄阳梆子声腔,我把它唱得高亢激昂、凄惨悲凉,以突出人物的内心冲突。塑造白三郎这一形象,我着意突破了行当界限,和我过去塑造的人物大不一样,在演出时,一位对我非常熟悉的观众也没有把我辨认出来,我突破了自己!在我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下,《欲海狂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荣获了“全国地方戏曲调演一等奖”、“文华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精品三十台入围奖”等全国性的大奖,这是创新的成果。

  《红梅记》裴禹的塑造、《欲海狂潮》白三郎的塑造,我在川剧小生艺术表演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感到了艺术创造带来的快乐。我要感谢我所塑造的那些人物,是他们让我享受到体验的快乐;我要感谢古老的川剧创新的表演技巧,是它让我品尝到了一种全身心的快感;我要感谢我的合作者,他(她)们中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有造诣高深的优秀演员,和我在默契中共同创造,虽然排练时很艰苦,有时还会吵架、争论,但我领悟到了合作的快乐;我更要感谢关心我、指导我、帮助我的专家、老师和观众朋友,他们的鼓励给了我信心和力量。一句话,我要感谢创造:是创造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让我的人生闪烁着光彩!

  艺无止境,我深知任重而道远,不能松懈。我将永远老老实实地继承,认认真真的创新,在继承创新中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川剧艺术的传承者。

  (原载于《中国戏剧》)

上一页 [1]  [2] 
[编辑:陈萍]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