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保护和传承 川剧曾经的“老窝子”合川 如今也犯了难
http://www.newssc.org】 【2013-01-08 09:19】 【来源:华龙网】

 

  青黄不接 川剧艺术尚待普及

  合川川剧在整个川剧班社剧团中,历来都以“纪律好,行当齐全,服装道具高档”著称。

  1960年2月,在成都八宝街影剧院,举行了一次川剧界具有历史意义、承前启后的特大盛会——四川省川剧老艺人示范演出,有近百名川剧艺术家荟萃一堂,同台献艺展风采。这次“群英会”从2月15日开始,到2月28日落幕,历时14天,共演出21场,上演脍炙人口的拿手剧目85个。而担负这次盛会“班底”工作的,正是合川川剧团。当时全省专业川剧团有240多个,为什么把这一光荣使命交给一个县级剧团呢?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明朗几经考察后,看中了合川川剧团的“纪律好,行当齐全,服装道具高档”,便点名确定的。

  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川剧渐渐走起了下坡路。而今,整个合川的在职川剧演员仅有10人,其中最年轻的也已经43岁了。

  “表演川剧,离不开乐员。一场川剧的表演最少需要7名乐员,而合川目前只有一名乐员。”采访中,合川区艺术团团长蒋世明告诉笔者,“因为表演市场越来越窄,现在的年轻人对学川剧几乎都没有兴趣。”

  为了改变这种青黄不接的局面,原合川川剧团导演、77岁高龄的邱永江于2011年发起“春禾戏剧进校园”活动,到全区校园无偿招收学徒,可摊子连续摆了半个月,都无人问津。为了引发年轻人对川剧的兴趣,他现场表演起“变脸”绝活,总算招到了几个学生。可是几周培训课过后,这些孩子都表示父母不让他们来学了。原因是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即使学会了川剧也不一定派得上用场,还耽误了正常的学习。

  薪火相传 有你有我也有他

  或许,很多合川人都不知道,合川川剧曾经有多么辉煌。

  1983年5月,合川川剧团新编的大型古代川剧《阚泽荐陆》参加四川省首届振兴川剧调演,获精神文明奖、演出奖、舞美奖;1984年,四川电视台全剧录播《阚泽荐陆》;1991年,为配合重庆市公安局“打拐”工作,由谢伯淳创作、邱永江导演的大型现代戏《少女怨》在全市上演30余场,其中3个选场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专题片播放,受到了多级党委、政府表彰;1996年,合川川剧团表演的《巴蜀锣鼓喜迎春》荣获重庆市川剧大赛一等奖;1999年,合川川剧小戏《算八字》,获全国“曹禺杯”戏剧大赛入围奖。

  2002年9月,合川川剧团与歌舞团合并组建为重庆合川钓鱼城艺术团,后更名为重庆市合川区艺术团。可此时,昔日演戏看戏蔚然成风的盛况不再。如何让合川川剧再现繁荣,让合川川剧的艺术光芒继续传承下去呢?

  2009年4月,合川区文广新局、艺术团、戏剧家协会联合邀请了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杨昌林、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助理、国家一级导演宋天伟、重庆市艺术学校副教授李明华以及绵阳、德阳、永川、潼南、铜梁等各地川剧演职员和数十名业余票友举行了“川渝川剧艺术研讨会”,就川剧现状及继承发展进行了全面的研讨,并公演3场,演出折子戏13个,对弘扬川剧艺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合川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的编剧兼戏剧评论家谢伯淳花费将近30个春秋搜集和整理资料,编著出版成《合川戏剧史话》;邱永江也将自己的艺术人生出版成《艺海求索 我的戏曲生涯》,书中毫无保留地介绍了自己一生所学的川剧知识,希望以此将合川川剧能传承下去。

  “当下,就合川川剧的保护与发展而言,市场化是一条必经之路。”采访中,蒋世明就合川川剧的保护与传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但市场化道路并非简单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而是在充分尊重合川川剧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使其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上一页 [1]  [2] 
[编辑:陈萍]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