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保护和传承 川剧曾经的“老窝子”合川 如今也犯了难
http://www.newssc.org】 【2013-01-08 09:19】 【来源:华龙网】

  相关报道:

  合川:国家二级演员李良明 曾给毛泽东唱川剧

  探寻“川剧小生”李良明的不同寻常川剧人生

  江城合川:一个有戏的地方

  华龙网讯(通讯员 徐灵)三江汇流、交通便捷,商贾往来、名角云集,弦乐和鸣、鼓锣喧天,唱腔丰润、粉墨登场,戏路宽广,争妍斗艳,引得十里八乡、市民工匠争相观看……

  合川,地处嘉陵江、涪江、渠江汇合之处,是川东北物资集散地,也是川剧的“老窝子”。川剧形成于清朝乾隆至嘉庆时期,而合川的川剧班社,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最兴盛的时间是民国年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历时近百年。民国年间,合川川剧名角云集,融合了各条河道的声腔、戏路,先后有10多个川剧科班成立,涌现出了大量合川籍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然而,笔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兴艺术的冲击,合川川剧的生存和发展遭遇了众多难题与困境。

  “川剧作为一门‘国粹’艺术,正面临着即将‘破碎’的局面,合川川剧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难题和传承困境。”1月6日,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合川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良明对此显得忧心无比。

  昔日盛况 演戏看戏蔚然成风

  据李良明老人讲,早在唐朝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其实说的就是四川重庆等地的川剧艺术名声在外。合川在清朝道光年间就创办了川剧班社——燕春班,使得合川川剧艺术,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那么,川剧在合川何以如此繁荣呢?李老说:“合川地处三江汇流之处,水路上通南充、绵阳、达州,下达重庆、武汉、上海,区内自古以来山青水秀、人阜物丰、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因而,川剧在合川历来十分活跃、丰富。早年间,各城乡会馆、宗祠、寺庙大多建有戏台、乐楼,有的富户宅舍亦有戏楼台榭。因当年的娱乐形式不多,演戏看戏蔚然成风,十里八乡赶来观看的空前盛况可想而知。”

  合川川剧繁荣的另一个原因,是合川自民国二十年(1931)才有一家电影院,除此以外没有其它娱乐活动,川剧成为人们娱乐活动的主要部分。合川城区同期有三、四家戏院同时演出。人们除了看戏外,自娱形式也主要是座唱川剧,尤其是农村,没有戏院,业余川剧组织遍及村里。

  另据资料记载,1932年,由合川人李明德、何焕清、谢福庭等5人对合川川剧班社进行整顿,合股经营,称“新燕春班”,在合川中和舞台演出,形成“座地园子”。1939年,成都三益公一班由合川肖家场人肖树人、合川龙市人刁廉全带领来合川,与燕春班合并,改名“新兴三益公”。次年,新兴三益公400余人分为3班。第三班由肖树人、刁廉全带领去永川演出,因演员流失而解散;第二班由朱泰安带领到铜梁,与魏洪穆的“四合公”合并,组成洪泰班,1947年到重庆德胜舞台演出,改名胜利川剧团。

  正因为当时演戏看戏的蔚然成风,合川成立了专门培养川剧人才的机构叫科社或科班。甚至一些工商界的老板家中,长期养有鼓师、琴师,配有服装道具,遇有喜庆之事,或空闲之时,聘请专业演员,或邀集业余爱好者,登台演出,或举行座唱。

  巡演东欧 受到多位国家领导接见

  1954年3月,从小受川剧耳濡目染的李良明考入了心仪的合川新艺川剧团,师从当时享誉川渝的川剧表演艺术家罗素春。尽管,当时的他年仅14岁,剧团仍要求他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跑到3公里外的野外练声1个小时,然后再跑回来。吃过早饭后,师父又让李良明上午练唱腔,下午练表演。最难熬的就是练表演时下腰、劈叉、翻跟头等,虽然这些都是基本功,但要练好委实不容易。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川剧艺术中的“四功(唱、做、念、打)”、“五法(手、眼、身、发、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好的,练就其中每一项都会付出常人想不到的艰辛。每个艺术家舞台上的光环背后,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艰辛。刚开始的几个月,李良明和其他同伴几乎天天在汗水和泪水的浇灌中度过,可是师父的一句“学得出来吃艺饭,学不出来吃气饭”,让李良明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为了把韧带拉好,李良明每晚都劈着叉睡觉。

  1959年,经过5年的苦练,19岁的李良明作为四川省唯一入选人员,跟随中国川剧团成员到东欧4国巡演,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邓小平等中央领袖亲切接见。“那是我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作为一名川剧演员,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的青春是在川剧发展最繁荣的时期中走过……”

  李老告诉笔者,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他几乎每天都有演出,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61年,在龙市一天连续演了5场《白蛇传》,台下是人山人海,很多小孩都被挤哭了,其中一个小孩要上厕所,一时无法挤出人群,只好从人们的头上爬出去。

 [1]  [2下一页
[编辑:陈萍]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