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街的灯火》寻遂宁的烙印
http://www.newssc.org】 【2021-09-24 10:55】 【来源:四川省民生研究会】

文/谢明铎

朋友涌子的散文集《老街的灯火》出版了,时逢遂宁市新图书馆落成,在开馆仪式上举行了由涌子漫谈《老街的灯火》的公益文学讲座。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有想读下去的欲望,我是生在老街长在老街的那一代人,那时大多数家庭没有时钟,我出生的时候天还没有亮,大家都手忙脚乱的,没谁去记什么时辰,只有外婆说我生下来洗了包好,福音堂的打钟楼刚刚打钟,打钟楼每天早上六点开始打钟,我在老街的钟声里来到这个世界,所以老街情结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之中。

因为电力不足,街灯也不多,灯光是昏暗的。但每到夜晚街灯亮起来的时候,街灯下却成了人们的乐园。大人们在灯下吹牛聊天,有学生借着街灯读书,最快乐的是孩子们,成群结队在灯下嬉戏玩耍,男孩子打洋纸壳、扇烟盒盒、斗鸡、抱蛋等;女孩子喜欢修房、跳绳、踢毽子等等,游戏种类繁多,数不胜数。虽然大家都很贫穷,物质匮乏,但童年生活却是充满了童趣,无忧无虑。哪怕没有隔夜粮了,也不关孩子们的事。与现在不同,孩子们的游戏是大家一起参与,精神放松,心情愉悦。我们的童年欢乐的时光,大多是与小伙伴们在昏暗的街灯下度过。而现在孩子们除了家庭作业外,少得可怜的空余时间是在玩具、电脑、手机、游戏机的陪伴下度过,特别是手机、电脑的游戏是按设定的模式程序,使人精神集中高度紧张,得到的不是快乐,只是毫无意义的升级、过关。近几十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楼林立,街道宽阔,绿树成荫,每当黑夜降临时,城市街灯五光十色,灯火阑珊,漫步在灯火辉煌的街头,心中却少了当年那微弱灯光带来的快乐和温馨。

涌子笔下的人物,大多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形象,如社区主任,以前叫居委会,居委会主任很多都没多少文化,早年我们街道的居委会经常组织居民学习政治,主任识字又不多,文件和报纸不太读得通,每次学习她都喊一个被管制的教师读报纸和文件,为了掩盖她不太识字,主任还美其名曰地说,让这个老师读报是为了让他好好受教育,有利于他的思想改造。但她做事却是风风火火,泼辣利落,能说会道,办事协调能力颇强。

浙江人眼镜店老板,几十年来诚实经营,对待顾客热情周到,价格公道合理,生意红红火火,在遂宁安家落户,养儿育女,还在遂宁光荣的加入了共产党,热心公益事业,利用生意的闲暇时间,为社区居民服务。

川剧团的团长刘德君,在遂宁川剧团举步维艰,濒临关门的情况下,受命于危难之中,上任川剧团团长。早在几十年前遂宁的川剧名角荟萃,全省赫赫有名,爱好川剧的人称遂宁为“戏窝子。”文革刚结束时,遂宁川剧团新编川剧《洪城第一枪》,在省内各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川剧爱好者热烈追捧,在很多城市演出现场人头攒动,一票难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化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电影市场繁荣和电视机普及的影响,川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戏剧观众急剧减少,剧场门可罗雀,风光不再,靠票房收入已经难以为继,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川剧门票很少有人问津。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刘团长迎难而上,全团演职人员通过艰苦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开拓市场,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大胆改革传统表演形式,为川剧注入现代元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团长的带领下,川剧团起死回生,传承和发扬了传统川剧,扎根在成都连续演出几年,受到成都及省内各地川剧爱好者的喜爱,不但走出了遂宁,还走出了国门,把地方戏剧舞台搬到了国外。受南美、亚、非、欧洲等数十个国家邀请,在国外演出百多场,成为遂宁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中国乃至世界变化最大的时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城市里已经难觅老街的踪迹,老街很多的人、事、物都已消失。涌子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当年老街里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几十年前遂宁市民的生活。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时代的沧桑,见证了城市的变化,作为时代变迁的亲身经历和见证者,应该把自己所亲身经历写下来传承下去。

在作品里,作者用了很多遂宁当年本地土话,使文章具有浓厚乡音、乡情、乡土味,显得更加朴实、生动和真实,我们这代人读来倍感亲切。现在很多人经常感叹写文章找不到好的题材,涌子的笔下都是普通的人和平凡的事,身边的人和自己所经历的事就是他最好的题材,他把各色平凡人物写得生动有趣,各有特点,跃然纸上,确实是一本文学性、可读性很强的好书。

我与涌子很早就认识,当年曾在同一单位工作。他做事认真专注,年轻时学习武术,他参加绵阳地区散打比赛,曾获得过冠军;他爱好游泳,在游泳比赛中也获得过好的成绩。后来到社区工作,出任社区党委书记。社区是政府最基层的机构,工作非常繁琐,政府很多工作最后落实都在社区,以前有句话形容社区工作,上面千条线,社区一根针。居民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事都要找到社区,工作非常繁忙。有几次我有事找他,快到晚上十点了,他却还在忙工作。如今很多人从了政就再也不读书了,更别说写书,而涌子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能写出这么多的好文章,其对文学的热爱和挚着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2021.09.23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