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川曲】行进在路上的眉山文艺人
http://www.newssc.org】 【2021-06-25 11:29】 【来源:眉山日报】

作者:王丽 杜艳

6月17日中午1时,位于杭州路的东坡区文广旅局办公区大院里,一辆中巴车、两辆小轿车启动引擎,缓缓开出。半个小时前,两辆装满道具的车辆先从这里出发。

上午刚刚从东坡区多悦镇永生村演出回来,简单吃过午饭,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的40名演职人员又马不停蹄地出发了——应彭山文旅部门邀请,他们将走进校园,为孩子们送去一场关于东坡文化和非遗传统文化的演出。

从岷东大道到乡间小径,前往演出目的地途中,演职人员们无暇欣赏窗外绿意葱葱的风景。常年下乡,他们早已练就了在颠簸中化妆补妆、睡觉补觉的“特殊技能”。

描眉、画眼……演员自己化表演妆

下午2时10分,演员们抵达演出地点——江口小学。顾不上歇口气,车一停稳,演员们分头行动,搬运安装音响设备、悬挂背景、清点摆放道具。

“人手有限,每个人都身兼数职。那个正在搬钢架的,是团里演川剧变脸的主角,这个拉背景布的小伙子是舞蹈演员。”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副团长陈红说,每一次送戏下乡,大家是演员,也是杂工,卸道具、搭舞台、调音响……样样都自己干。

比如从小在川剧团长大的朱家勤,以前唱传统戏曲的时候,他是司鼓,相当于乐队的指挥;现在他既是团里的音响师,又是司机。演出前半小时,演员们都在忙着化妆换衣服,57岁的朱家勤一直捣鼓着音响。为了防止设备在运输途中出现“意外”,安装前,他得仔细查看每一根线头,仔细调试每一个话筒,甚至包括调音台上的100多个音控按钮,他都得一一检查运行情况。

下午2时30分,一切演出准备工作就绪。孩子们搬着小凳从教室里欢快地跑出来,经过化好妆的演员身边时,眼神里充满好奇和羡慕。

演出正式开始。舞蹈、变脸、歌曲等文艺节目陆续上台,精彩纷呈。“哇!哇!”“精彩!”伴随着一阵阵欢呼与掌声,川剧变脸和吐火绝活震撼了一群群小“戏迷”。惊呼声中,孩子们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疑问:“花脸怎么变出来的?”“花脸又变哪儿去了?”艺术团精彩的表演,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同时也让孩子们对川剧这种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从演唱《大江东去》、舞蹈《梨园旧梦》到红色歌曲联唱《闪闪红星》,1个半小时的演出里,悠扬的歌声回荡在校园里,在这样一个夏日午后,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


传统文化进校园

随着结束音乐的响起,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散去,艺术团的演职人员们也彻底放下心来,这对他们来说,无疑又是一场胜仗。但这一天并未结束,在东坡区的普田社区凯旋广场,晚上还有一场活动正等着他们。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地红色主题活动需求大增。由原眉山川剧团重组“变身”而来的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前所未有的忙碌,上午送戏下乡,下午文化进校园,晚上文艺宣讲……一天三场“连轴转”的场景,是最近1个多月来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演员为群众表演川剧绝活“吐火”

“忙起来虽然累,但是被需要的感觉很好。”57岁的黄艺主要负责艺术团的川剧吐火表演。他从小在眉山川剧团长大,其爷爷和外公是原眉山川剧团的元老人物,父母都是川剧团的台柱子。作为“梨园弟子”,黄艺8岁开始练功,13岁正式进入川剧团,经历过川剧的式微、剧团的转型,现在他是艺术团里年纪最大的演职人员。

在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坚守演艺一线的“老戏骨”还有好几个。近年来,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眉山采取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转变演出形式等方式,让原眉山川剧团由“剧场演出团队”变身为“赴农村基层演出心连心艺术团”。十年来,他们已累计为群众送去演出2000余场,观众达500万人次,多次赴湖北、新疆等地交流演出,成为“送文化下乡”的一张闪亮名片。

“我们现在的状态,不是在演出,就是在去演出的路上,剩下的时间都在创作。”陈红说,取名“心连心”,就是一头连着民心,一头连着党心,艺术团的作用就是立足“群众喜欢”,传递党的声音——打破传统生硬枯燥的宣传教育方式,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编排成有思想、有温度的方言小品、快板、舞蹈等,让群众在笑一笑、乐一乐中,感受党的温暖,受到思想教育。

“越偏远的地方越需要文化的滋养。”陈红说,离场镇较远的乡村是精神文化生活的“洼地”,为了尽可能走得更远,艺术团充分发挥演出车的作用,开进村委会、开进小院坝,以“小精尖”的演出形式和“点对点”的精准服务,为基层带去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