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之师阳友鹤
http://www.newssc.org】 【2013-06-27 09:25】 【来源:成都日报】

 

  与六小龄童 病床上指点“孙大圣”

  一部《西游记》令六小龄童章金莱的大名家喻户晓。而能成功塑造孙悟空,六小龄童最为感激的是阳友鹤。

  刚步入艺坛,六小龄童就听父亲六龄童章宗义说起阳友鹤的大名。著名绍剧表演艺术家章宗义有中国“南猴王”之称。他主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剧目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与阳友鹤是多年好友。阳友鹤广征博采,融会贯通,在唱腔上多姿多彩,身段上匠心独具,那些舞台上的传奇形象早就在六小龄童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2年4月,六小龄童出演《西游记》11月中旬剧组来到成都青羊宫拍摄《偷吃人生果》一集的片段。六小龄童心里无比高兴,可以借此机会实现多年的夙愿,与阳老见面。拍摄休息间隙,他来到成都川剧院拜望阳友鹤,请教如何演好孙悟空。阳友鹤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小伙子。谈起艺术表演经验,他谦虚的说:“在电视上我还是个学生呢。戏剧界的悟空戏很多,又有各大名角,但用电视连续剧的形式把孙悟空形象记录下来还是第一次,你身上的担子不轻啊!”阳友鹤与六小龄童从剧本构思谈到导演宗旨和表演基调,阳友鹤鼓励他说:“国庆节看了《除妖乌鸡国》一集,感到你的表演很有文风,看得出你在吸收传统的戏曲基础上有新的探索、尝试,并注重电视剧的独特风格。这很好,路子是走对了,当然,革新创造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需要平时多学、多看、多练、多演,靠日积月累,兼收并蓄,相信你一定能够塑造好孙大圣这一经典形象。”这次谈话对六小龄童感触很深,坚持了自己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信心。离开成都后,六小龄童在拍摄中遇上什么难题,有什么苦闷都给 阳友鹤写信;而阳友鹤也经常来信启发、勉励六小龄童,期望他成功塑造好孙悟空嫉恶如仇、既威且美的性格、形象,并让他寄几张剧照来。

  1984年初春,六小龄童跟随剧组在湖南波月洞拍摄水帘洞的戏。他把《西游记》第一集要播出的信息写信告诉了阳友鹤,希望阳老看后多多指点。没想到,接到信时,阳友鹤已病重入院。但老人坚持要家人把彩电抱到省医院病房,等《西游记》播出那天,他在儿女的搀扶下半躺下坚持看了这场戏,然后又口授由儿子代笔给六小龄童写信,告诉他比以前进步了,成熟了,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并说下次播新的还会再看……然后六小龄童还未接到阳老的回信,却先接到了阳友鹤治丧委员会的讣告。六小龄童回忆说,自己接到讣告时,双手不停地颤抖,控制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完全看不清讣告上的文字……

  拍摄《西游记》已成往事,六小龄童功成名就却至今难忘阳老的教诲。他说:“我多想请阳老再看一次《西游记》啊!”

  与新凤霞吴祖光 方寸间凝固深厚感情

  新凤霞有“评剧皇后”的美誉。而自从看了阳友鹤的表演后,她不仅成了不折不扣的川剧迷,还向阳友鹤学习其代表作《秋江》。晚年新凤霞曾感慨:“想到川剧就想去四川,想到四川就想念川剧的老师和我喜欢的那么多好演员。”遗憾的是,她一生未能如愿踏上四川之行。

  新凤霞在1952年的全国汇演上认识了阳友鹤。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她看了阳友鹤演的《秋江》《铁笼山》等剧目。即使从挑剔的专业眼光看,她依然为阳友鹤的表演折服:刻画人物有深度,唱作不保守有革新创造,唱腔讲究以情动人,表演的尼姑和杜后娘非常生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跳步、每一个亮相、水袖的运用都在人物的情绪之中。从此她就尊称阳友鹤为老师。每次阳友鹤到北京演出,她都要抓住一切机会学习,请阳友鹤讲解川剧的表演。在新凤霞眼中,阳老师谦虚诚恳,为人忠厚。“她表演那么好,功夫这么过硬,可每次总是谦虚得说:‘我说不出啥子来……’。”通过深入学习之后,她觉得川剧完整、行当齐全。语言丰富,表演有深度、基本功有自己的特色,唱腔生活化、地方化,听起来亲切朴素,虽是四川地方语,可通俗易懂,文武戏都好,“真是使人百看不厌。”

  阳友鹤的代表作《秋江》被众多兄弟剧种广为学习,甚至成了京剧的保留节目,特别受国外观众喜爱。新凤霞也专门跟阳友鹤学了《秋江》,但遗憾的是后来没有机会演出过。而评剧版本的《秋江》就是照搬原样从川剧移植而来。新凤霞谦虚地表示,虽然观众很喜欢,但功夫不如川剧可观。

  不仅如此,川剧成为新凤霞全家都喜欢的剧种。吴光祖在四川生活多年,抗战时期就看过阳友鹤的戏。解放后,阳友鹤每到北京汇报演出,新凤霞和吴光祖都会带着孩子们去看戏,一家人都因为阳友鹤成了忠实的川剧爱好者。每次看了戏,小女儿吴欢回家都要学着表演,咿咿呀呀的学唱着“卖妖娆就卖妖娆”,看了阳友鹤的《铁笼山》后更是穿着父亲吴光祖的衬衣,用两块毛巾缝到袖口上在屋子里、院子里“登台”表演。

  1979年,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阳友鹤和关肃霜、常香玉一同去看望新凤霞,当时媒体称之为“四大名旦会舞京华”。由于受迫害患病,新凤霞已不能登台演出。她看到阳老师依然精神矍铄,听说还经常演出,十分高兴,同时也很羡慕川剧的青年演员们能够跟这些好老师学习,“川剧这么古老的剧种可要保留下来,看到川剧的艺术,作为一个戏曲演员感到骄傲!”1980年,文化部在成都举办“阳友鹤舞台生活60年纪念大会”,新凤霞得知以后十分激动,认为这是粉碎“四人帮”后,文艺舞台上的又一胜利。她很向往来四川,但因病不能成行,就为阳友鹤老师画了一幅桃子,意为桃李满天下,并由吴光祖题字祝愿阳友鹤老师艺术青春长在,寿比南山。这幅《春华秋实》图后来被盗散失,新凤霞得知后又专门与吴光祖另作一幅送来,方寸之间凝固着深厚的感情。

  不仅是新凤霞,当时常香玉、红线女等大师级人物都曾向阳友鹤学习,尊称他为老师。而越剧的傅全香、王文娟、晋剧的田桂兰、高翠英、昆曲的梁谷音、京剧的胡芝凤等众多名角都是他的弟子,由他细心指点,精心栽培。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就说,越剧有两位奶娘,一位是话剧,一位是昆曲。如果在早年能看到川剧,越剧必将又多一位奶娘。鲜为人知的是,越剧经典《情探》就是改编自川剧。1957年,著名越剧演员傅全香就拜阳友鹤为师学习此戏。后来,《情探》被拍成越剧电影,成为傅派艺术的经典。1959年,上海越剧院的傅全香、范瑞娟等一批演员又集体学习了《李亚仙》等大戏以及《评雪辨踪》等25出小戏。40余套基本功。回上海后,川剧《李亚仙》被改编成越剧《李娃传》,成为流传广泛的傅、范流派代表剧目。

  (原文载于《成都日报》2004年9月22日)

上一页 [1]  [2] 
[编辑:陈萍]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