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校听素质课 课程涉及武术、秦腔、刺绣等
http://www.newssc.org】 【2013-06-26 10:00】 【来源:人民日报】

    “同学们,请按照自己报的课程,到各班报到。”每周三的下午,“课程超市”的小广播总会准时响起,寂静的校园瞬间沸腾起来。

  舞蹈班里,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练基本功。记者 朱 磊摄

  花儿班里,同学们在老师的指挥下唱起《白杨树儿谁栽来》。记者 朱 磊摄

 

  操场上的武术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舞起长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一楼的秦腔组,大家正对着电视习唱《陈千岁不必太急剧》,稚嫩的童嗓吼出的腔调高亢有劲;三楼的刺绣组,孩子们一反平时的活泼,沉下心一针一线地练习着……

  这可不是什么大城市的高级学校,而是位于宁夏南部山区的固原市原州区东岳小学。全校1061名学生中,98%都是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课程超市”的创意,让这些村里娃也能享受到多元化的素质教育。

  开课主动权交给学生,不喜欢就下架,有需求就上架

  “课程超市”的构思,来源于两次“开眼界”。“一个是中加合作加强中国西部教育合作项目,另一个是联合国儿基会实施的交流培训项目,当时不少国家的老师学生都来过我们学校,我们就想,那些孩子怎么能够那么快乐?”东岳小学校长韩向宏说。

  在与国外老师的交流中,东岳小学的教职工们感到改变视角的迫切性,“多从儿童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看看课程该如何教。”这样的思想碰撞,激发了“课程超市”的创意——上什么课,由学生提出,学校根据自身硬件与师资力量进行筛选。

  2012年,“课程超市”正式开张。“就像一个超市,课程让学生选择,每个学期再做一次民意测验,学生不喜欢的就‘下架’,有需求的就‘上架’。”韩向宏说,“课程超市”开了1年半,随着学校软硬件条件的加强,“货品”也不断丰富,从过去的合唱、器乐、舞蹈3门课,发展到太极、武术、刺绣、秦腔等16门大课,“很多地区非遗项目都是学生要求加上的。”

  这个“课程超市”,不分年龄、年级,只要有兴趣就能报名,可面对基础不一样的学生,老师到底怎么教?“我们采用了将带兵、老兵带小兵的办法。”在秦腔班,四年级的苏旭从小学习秦腔,自然成了这个班的小老师。带课的老师说:“有基础的带没基础的,高年级带低年级的,老师教一遍,学生再教一遍,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其他能力。”看着苏旭带着小学员们练习,还真有点老师的架势。

  “其实,遵照教育部‘2+1’的要求,不少地方都在尝试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但是东岳小学将主动性交给学生,尽力盘活整体资源,这与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理念上有着根本区别。”固原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张福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

  用“兴趣”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潜移默化培养孩子自信

  其实,“课程超市”开办之初,也有争议。老校长王克勤就不支持,“老觉得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先试试看,不行就停下。”

  可半年后,王克勤成了“课程超市”的坚定支持者。“孩子们很快乐,掌握了一到两门兴趣爱好之后,孩子们的头脑更活跃了。”如今,王克勤还主动担任器乐课程的老师。

  自信了、开朗了、懂事了,这是“课程超市”带给孩子们最明显的改变。“我的孩子是去年从镇上转学到这里的,过去在家坐不住,作业不做就往外跑,现在回家先做完作业,然后练习刺绣。”张意镇盐泥村的学生家长陈娟很感慨。

  “校长好!老师好!”当记者跟随韩向宏参观校园时,孩子们远远地就跑过来敬礼问好。韩向宏回忆起当初刚到学校时,孩子们看见校长来了,有的跑上来就一把抱着腿,有的远远跑开。“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相对缺失,导致孩子们性格比较内向,自我保护意识强,脾气暴躁,在个人卫生、礼貌等方面也很欠缺。”在他看来,“课程超市”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现在效果已渐渐地显现出来了。”

  改变,还伴随着惊喜。过去原州区的“小三手”(小歌手、小乐手、小舞手)比赛,东岳小学连名次都排不上,更别说拿奖了。可今年,大合唱二等奖、“小三手”第四名,让人们对东岳小学刮目相看。

  “我希望将来能做一名舞蹈老师。”四年级的马丽霞选学舞蹈已经1年了,曾两次到固原人民大会堂表演;11岁的苏旭,已经拿过几个秦腔的少儿奖项,他的梦想是做一名戏曲家……兴趣,不仅仅成为孩子们的好老师,更让他们对未来有了更大的憧憬与希望。

  “烧钱”课程因资金而搁浅,专业教师短缺影响授课质量

  “课程超市”的红火背后,是东岳小学的坚持。现实困难的如影随形,让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梦想常常被“折断翅膀”。

  2009年,韩向宏刚到东岳小学时,学校只有6间平房,硬件的欠缺使大家根本无暇去考虑素质教育。这几年,在固原市与原州区的支持下,东岳小学才缓过劲来,多媒体进了教室,每个班配备了电子黑板,各种课外器具也开始陆续采购,“课程超市”的设想才不至于“搁浅”。

  走到学校小操场,这里正在施工,不久将建起一个设施更齐备的操场。“以后,孩子们最盼望的足球、篮球等课程,就都可以开了。”韩向宏说。

  但即便如此,硬件依旧是“课程超市”的瓶颈。资金限制下,钢琴、小提琴、架子鼓等“烧钱”的兴趣课程,只能再等等。而一些学生热爱的兴趣班虽然已经设立,却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比如二胡班,想学的学生很多,可整个学校只有5把二胡,只能几个学生共用一把。

  比硬件更让老师们担心的,是师资力量的结构性短缺。目前,学校除了体育与舞蹈老师,其余全部为兼职,老师们大多仅是业余爱好者的水平,虽然暂且能应付教课,却也害怕误人子弟。“跟城里比,专业老师教出的学生确实高出一筹。”一位老师坦言,“我们尽量让孩子跟着多媒体学习,或者我们学过后再教他们,但肯定会有差距。”由于专业老师不够,一些器乐课只能采取“大班制”:老师在升旗台上做示范,学生在下面跟着学。

  “我们设想,吸收社会力量,让那些有专业又有意愿的社会人士定期进学校授课,让没有专业却有资助意愿的社会人士,捐赠教学硬件,让全社会的资源在‘课程超市’中转起来,给孩子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韩向宏说。

  不管如何,“课程超市”已让东岳小学备受裨益。“只要娃娃喜欢的,就没有学不好的,只要娃娃脸上多一些笑容与自信,这个‘超市’就要好好开下去!” (记者 朱 磊)

[编辑:陈萍]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