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至12月2日,“庆祝著名戏剧家魏明伦从艺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周在成都、自贡、内江三地相继举行。
◎魏明伦的60年艺术人生,与时代和人民密切相连,与振兴川剧28年息息相关。
◎魏明伦的精品力作,串起了川剧“金链条”:不仅催生了一批名导演、名演员,还赋予了川剧这个古老剧种新的市场活力。
对于“巴蜀鬼才”魏明伦而言,这一轮“艺术甲子”圆满而丰润。
魏明伦早慧,7岁学戏,9岁登台,16岁即自编自导自演连台戏《冲云霄》,并从此才情勃发。
魏明伦的60年艺术人生,与时代和人民密切相连,与振兴川剧28年息息相关。《易胆大》《潘金莲》《巴山秀才》《变脸》《夕照祁山》,戏戏掀狂澜,台台引话题。同时,他的杂文、碑赋也红遍大江南北,与杰出剧作一起,在中国文坛异峰崛起。
年届70,魏明伦仍豪气不减:“假如苍天假我以寿,现在只是一个分号,10年后再打句号。”
记者 张良娟 曾鸣
“鬼气”初露:
忧患中苦练三门“童子功”
“川剧:大堰河,我的保姆!川剧:在人间,我的大学!”正是川剧的乳汁,哺育了如今享誉海内外的“巴蜀鬼才”
魏明伦出身戏剧世家,父亲在戏班司鼓。由于家境所迫,1948年,年仅7岁的魏明伦辍学进入戏班学戏,9岁便成为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台上生末净丑什么都演,台下诗词歌赋什么都读。“翻出我以前的照片,基本上都是手捧一本书。”魏明伦笑言,自己的“童子功”都是扎扎实实从小练出来的。
然而,熟悉魏明伦的人都知道,他的笑容背后隐藏着不愿多言的坎坷。异想天开、时发惊人语,少年时代的魏明伦“鬼”气初露,但也给自己带来了许多麻烦。
“我14岁就开始动笔写文章,16岁的一篇杂文《广告似的剧评》就对当时只会叫好的剧评发出不同的声音。”此后,魏明伦又因写文章替诗人流沙河鸣不平,被下放农村劳动。
对于前30年的生活经历,魏明伦并不愿回忆太多。他说:“我过早失去童年,饱尝人生忧患,遭遇着各种‘变脸’,是地道的苦难人生、忧患人生。在这样的人生中,我时时都在练功,所以我是集戏剧童子功、文学童子功和运动童子功三门武功于一身。”
过早走出校门,没戴过红领巾,和别人的童年比起来,魏明伦缺少了一些东西,但也少了许多条条框框,他的知识结构因此而特别。从他早年一句充满反叛精神的格言里,可以窥见他不凡的血气方刚:不迷信一切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