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砸“铁饭碗”下海经商,到进军现代农业和文化娱乐产业,经过几十年打拼,七旬老人将毕生精力都用于传播“忠义文化之乡”的美名——
初中未毕业
部队忙“充电”
“我这个人肚子里没有装多少墨水,但从没有放弃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从到攀枝花参与攀西开发,经过大半辈子打拼,如今庞明忠已积累了上亿元的资产,但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丝富豪的影子。
1963年,血气方刚的庞明忠离开西充县凤和乡三角沟村,跟随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走进了当时被称为蛮荒之地的渡口(现为攀枝花市)参与攀西开发。筑路、架桥梁、抬石头,初中未毕业的庞明忠自知肚里文化知识欠缺,唯有实干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他踏实肯干的精神也赢得了上级领导和身边同事的认可。
1966年,心怀梦想的庞明忠放弃了当工人的机会,穿上军装走进了军营。
庞明忠说,他今天的成功离不开部队十几年的培养。到了部队经过3个月集训后,庞明忠被分到团部当打字员。“我的天,自己只读了一年初中,大字都不认识几个,怎么能胜任打字员的工作?”“小庞,把你放在这个岗位上,就是给你一次自我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你一定能行!”部队首长的鼓励最后给了庞明忠信心,每天面对铅字打字机,守着一摞摞材料,庞明忠不懂就问,并对照汉字翻字典,慢慢地,他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学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当离开打字员岗位时,庞明忠欣喜地发现自己比入伍前有了很大变化,“嘿,字认得多了,学的东西多了,不仅胆子大了,脸皮也厚了!”
1977年,庞明忠离开心爱的部队,走进了渡口市交通部门工作。从此,也翻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
扔掉“铁饭碗”
下海闯市场
应该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进入交通部门,庞明忠找到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可不安分的他在几年后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主动扔掉“铁饭碗”, 下海闯市场。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从部队转业后回到地方工作没几年的庞明忠在单位里坐不住了,“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正年轻气盛,窝在单位里每月拿那点养家糊口的工资没多大意思,为何不出去闯一闯呢?”当庞明忠将辞职申请递交给单位领导时,身边的同事都劝他,“庞明忠,你是不是脑壳出了问题哟?放着这么好的单位不上班,想当大企业家呀!”“大企业家谈不上,有追求,再大的梦想都会变成现实。”庞明忠的回答简单明了,同时,他的选择也让熟悉他的人感到不可理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