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吉安
两年前,我因参与本单位承担的创作历史文化名人川剧《欧阳修》的工作任务,有机会接触到川剧,并进行系统学习。
![]() |
这本书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牵着我的手,一步步走进蔚为大观的川剧艺术殿堂,去感受和领略“蜀戏冠天下”的无穷魅力。
一个门外汉如何走进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川剧艺术殿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上收听到了由川剧研究员杜建华老师主讲的川剧志系列音频《川剧的前世今生》。这一听,可不得了,仿佛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听节目,我觉得还不过瘾,于是按图索骥,在淘宝上购买了一本杜建华老师创作的《川剧史话》,作为我学习入门的敲门砖。
这本书从源流寻踪、声腔音乐、剧目揽胜、作家作品、行当特征、绝技绝活、名伶名戏、传承发展八个方面,一一为读者展示川剧之所以自古就有“蜀戏冠天下”的独特魅力。此书让我看得是欲罢不能,心被逗得痒酥酥的。就像别人给我推荐了一处美景、一道美食,让我恨不能立刻品之,尝之。
书一页页翻,认识一点点清晰。原来戏台上粉墨登场的人物都是有讲究的,分为生旦净末丑。原来戏台上的声腔音乐也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分为昆高胡弹灯。原来高腔中的帮腔就是川剧中的“气氛王”,那一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帮腔,帮得是巴心巴肺、巴肝巴肠,帮得人是巴巴适适,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这么多的原来本应是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应该懂的,结果成了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直到某一天的巧遇,彼此才恍然大悟,道一声:“喔!原来就是你啊!幸会!幸会!”
常言道:知之深,爱之切。从《川剧史话》中,我既为川剧的历史辉煌而自豪,也为川剧目前遭遇的发展困境而扼腕叹息,更为自己曾对川剧的误解而自惭。我曾不屑一顾地以为川剧就是变脸、吐火,川剧的锣鼓一敲,简直吵死人了,川剧就是供退休的老人们消遣的。
错了!错了!看了《川剧史话》,我才知道自己曾经的想法多么幼稚和可笑。川剧博大精深,它的魅力无穷无尽。仅从语言艺术而言,川剧的念白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这一天生的优势,足以让它征服家乡人的耳朵。听着乡音,心里装的是走遍天涯海角也割舍不掉的乡情乡恋。
看了书,就懂了!懂了,就爱了!就这么简单直接。我从网上搜集了《川剧史话》一书中介绍的名家名剧名段,每天工作之余,就一段段地听。在我的熏陶下,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也成了川剧迷。他常常用自己的电话手表,点播川剧听,还有模有样、有板有眼地咿咿呀呀学唱起来。
每当我看到这一幕,心中便有一种川剧回家的感觉,那样温馨、那样舒适。这是《川剧史话》搭建的一座有声有色的文化之桥,让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川剧,唱着,舞着,来到我家,绽放她永远不老的艺术芳华。
来源:涪城区文联
作者单位:涪城区电影电视家协会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