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淼
山水大戏,园博有约!10月4日,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主场活动在北京园博园圆满落下帷幕。
120余场演出、百余场次讲座导赏对谈、近200场次互动活动,吸引全国游客10万余人次;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网、北京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平台综合新闻报道覆盖全球86个国家,200余家海外主流网络媒体进行多语种转载,相关话题视频浏览量、阅读量累计超过8000万,全网全媒总浏览量超5.6亿……7天时间,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不仅以傲人的成绩单,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的节日”,更以高质量的演出活动、创意十足的跨界融合、守正创新的科技赋能,成为在新起点、新征程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的一次成功实践。
![]() |
![]() |
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现场观众
践行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
中国戏曲文化周是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及丰台区委、区政府承办的国家级戏曲文化活动,自2017年起已连续举办7届,累计邀请表演团体330余家,开展专业演出、戏曲快闪、互动活动、导赏讲座等各类表演活动2800余场次,吸引观众94万余人现场参与,成为首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深入阐述,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同样是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演艺之都”的重要任务,在《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中将聚焦演艺精品、主体、市场、空间、品牌、传播、生态7个方面,推动北京建成精品剧目荟萃、演艺节展汇集、市场要素活跃、消费活力迸发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艺之都”。
作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以及“演艺之都”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围绕“山水大戏 园博有约”主题,推出全面升级的三大板块十大主题活动,努力推动专业品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经典传承与时代创新相融合,全面展示戏曲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
经典传承与时代创新相融合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戏曲艺术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级戏曲展演平台,多年来,中国戏曲文化周始终以展示戏曲传承发展优秀成果为己任。今年,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下,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内蒙古、河北、甘肃、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湖北、江苏、四川、广东、福建等20个省区市近50个优秀院团院校带来120余场经典剧目演出。
观众既欣赏了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北京市曲剧团等在京各大院团的精彩演出,也领略了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内蒙古艺术剧院、山西省晋剧院、甘肃省陇剧院、四川省川剧院等各剧种代表性院团的名家表演。观众既能看到海城喇叭戏、汉调桄桄、西秦戏、打城戏等难得一见的稀有剧种演绎的经典戏曲故事,也能或在现场或以线上形式聆听尚长荣、李玉芙、杨少春、岳美缇、谷文月等戏曲名家的“大师课”。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 在坚持艺术品质的同时,本届戏曲文化周不少参演剧目在题材拓展、艺术表达、观演模式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探索。北京京剧院结合闽园中红砖大厝、曲径通幽的园林建筑特点,精心创排实景演出版《三国演义》,每天以不同英雄人物为主线讲述三国故事,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剧体验;“嬉戏”亲子剧场上演的戏曲儿童体验剧《新三打白骨精》,以孩子的视角全新演绎经典西游故事,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知戏曲魅力……文艺工作者以自我突破的勇气,让戏曲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
除了精彩纷呈的线上线下演出活动,本届戏曲文化周还精心组织学术活动,丰富戏曲艺术的理论建构。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论坛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传承戏曲文化 加强创新转化”“戏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中国戏曲中的美学追求”等主题展开研讨,戏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院团负责人、创作人员、演员等,通过主旨发言、沙龙对话、论文评选、剧本推介等方式共话戏曲发展,充分彰显中国戏曲文化周推进戏曲艺术理论发展的初心与使命。
让戏曲艺术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
新时代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要将人民作为表现主体、服务对象,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本届戏曲文化周坚持专业性和群众性相结合,以“根植传统文化,挖掘时代价值,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为主旨,不断推动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打开方式”,进一步打破戏曲艺术与普通观众间的壁垒,真正实现“破圈”。
在斑斓秋色中漫步园博园,伴着悠扬婉转的唱腔移步换景,连身边走过的工作人员也身着戏曲元素服饰……处处装点的戏曲风,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入园即入戏”,成为“戏中人”。
丰富的“戏曲+潮玩”活动,让戏曲为普通观众按下“欢乐键”。《战马超》中的“快枪”、《虹桥赠珠》中的“出手枪”,以及“舞绸”“武打荡子”等戏曲绝技绝活成为惊喜亮相的“戏曲快闪”;《天下第一角》沉浸式游园活动,通过“沉浸体验+剧情推理+戏曲演绎”,圈粉青年观众;“戏曲周智慧平台”小程序,通过园内导览、问卷调查等板块,让观众智能游园看戏;“解锁你的戏曲cp”线上游戏,只需通过简单的心理测试即可在戏曲世界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他/她……年轻化的娱乐方式与传统文化碰撞融合,让戏曲更显“潮”滋味。
中国戏曲文化周期间举办的戏曲票友大赛,一直是票友展示实力、切磋技艺的盛会。本届戏曲文化周戏曲票友大赛首次实现“零门槛”开放,参赛选手不限地区、不限国籍、不限剧种、不限行当,均可报名,受到了广大票友尤其是青少年票友的欢迎。据统计,本次活动中,少儿选手占选手总数的46%,涉及20个剧种,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戏曲艺术正在获得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
除了如火如荼的比赛,票友大赛获奖选手代表、学生戏曲社团等还在园博园的舞台上呈现了多场精彩演出。这些青年才俊与小小少年各展才华,拿出看家本领,为大小观众奉上诸多精彩好戏。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二十条相关措施,要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为进一步推动戏曲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消费,本届戏曲文化周期间以“国风雅韵”为主题,举办了戏曲行业展示交易会,促进民族乐器、优秀剧本、戏曲服饰等行业交流。面向游客,开展“以戏观城”、戏趣梨园市集等活动,搭建戏曲特色消费场景,增加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激发文化消费潜能。
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国际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周举办地,丰台区戏曲资源丰富、人才聚集,汇聚了北京市主要戏曲院团和多家戏曲相关文化企业,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各类群众性戏曲活动非常活跃。
近年来,丰台区以中国戏曲文化周为平台,整合戏曲资源,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涵养戏曲生态,让基层的戏曲文化“阵地”更加牢固。针对青少年,开展“嬉戏亲子剧场”原创戏曲儿童剧《三打白骨精》《东海寻宝》等演出;针对高校,举办“传戏”行家传习班,邀请戏曲名家对大学社团进行系统专业的指导,培养戏曲新生力量。依托“小戏台”项目,鼓励辖区戏迷票友在社区、公园“嗨戏”千余场;打造戏曲特色“升级版”街区,将“穆桂英挂帅”“林冲夜奔”等戏曲场景融入3D墙画,装点街巷;在丰台区文化馆、各街镇文化活动中心等开展“周末场演出”,京剧、北京曲剧、河北梆子、昆曲、曲艺等轮番上演,将戏曲艺术送到市民家门口。
古老的戏曲艺术要在新时代获得更好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群众参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在办好主场活动的基础上,将紧紧围绕“大戏看北京”任务和“演艺新空间”建设,在北京园博园、市内外专业剧场以及学校、街镇等地,组织开展戏曲进社区、戏曲进学校等一系列经典剧目展演,以及戏曲专家“传戏”教学活动等,以高质量戏曲文化供给提升广大市民的戏曲文化体验感,提高票友群体的戏曲艺术水平,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未来,中国戏曲文化周将继续扩大剧种覆盖面,力争用3年到5年时间实现348个剧种全覆盖;在总结本届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海外票友、网友的参与程度,拓展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全球的传播力度。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国际,联动全国、全球戏曲人,共同擦亮“中国戏曲文化周”这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本版图片由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组委会提供)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