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周姝
![]() |
9月的自贡,空气中带着几分闷热。
在市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上,30岁的达州姑娘王佩在摘回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二等奖后,又迅速进入川剧小戏《文公逐鹿》的排练,备战省第十九届戏剧小品(小戏)决赛。
一遍又一遍的排练让王佩的练功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只要老师喊再来一遍,她总是擦干汗水又继续。
![]() |
与自贡结缘、与川剧结伴,王佩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命中注定。
“2006年我13岁时,原自贡市川剧团到校招生,老师选中了我。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自贡、知道川剧。”9月7日,王佩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那时,她是坐了9个多小时的车才到达原市文化艺术学校,第二天便开始紧张的学习。
![]() |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缺一不可。来到自贡后,从早晨7点到晚上9点,王佩的时间被训练和文化课填得满满当当。
对未来的不安、高强度的训练使得部分同学选择放弃,王佩却不肯。
在老师的鼓励下,小姑娘总是抱着“再坚持一下”的信念,哪怕冬天的寒风冻得她的手直长冻疮、做软开度训练时巨大的疼痛逼得她眼泪直流,王佩都咬着牙坚持。至今她依然记得,由于自己的软开度差,老师专门为她“开小灶”,单独进行专项训练,此间艰辛难以述说。“当然,也有开心的时候,那就是吴启华老师常常给我几颗冰糖,那是记忆中特别的甜味。”王佩告诉记者,吴老师不仅带自己走上川剧这条道路,在生活中也对外地学员特别关照,让她感受到了自贡这座城市的温暖。“我的宿舍在一楼,比较潮湿,吴老师常常叫我到她家住,冬天的厚衣服也都是用她家的洗衣机洗。”王佩回忆说。
![]() |
2010年,王佩从学校毕业,来到市川剧艺术中心工作学习。2014年首登舞台后,她陆续表演了多出折子戏。不过一直到2020年,一部《斩经堂》才彻底点燃了她对川剧的热情。
为了让王佩展示出这部折子戏的精髓,指导老师刘开逵从唱腔到表演,事无巨细,一一教起。也正是这样细致的传授,让王佩意识到演戏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要刻画人物,通过揣摩角色的内心,用川剧的技法将人物完美地呈现出来。
一年后,王佩在青春版川剧《易胆大》中饰演女主角“花想容”,这是她首次担任川剧大戏女主角。时间之紧、角色之重,成为她从艺以来最大的一次挑战。
“最大难点在于有三段长达10余分钟的唱段!”王佩说,集训初期,自己的发音位置有误,压力非常大,就连做梦都梦到在背台词。幸好有李素梅老师一个字一个音的纠正,用了半个月时间她才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发音。
“王佩身上有种难得的纯粹,吃苦耐劳,通过出演‘花想容’让她从表演到唱腔,都有很大提升,虽然少部分人物刻画细节之处还不那么稳定,这都有待于舞台经验的积累和沉淀。”李素梅表示,学无止境,希望王佩未来越来越成熟。
![]() |
17年的川剧之路,经历了一位又一位老师的言传身教,让王佩在自身成长的同时,也见证了自贡川剧的守正创新——2021年推出的“月月演”定时定点,为戏迷带去一个“家”,为青年演员奉上一个“台”,每场都能吸引200多名观众购票观看;青春版川剧《易胆大》大胆启用年轻演员,一度刷爆了自贡人的朋友圈;“小梅花”奖连续两届,花落盐都……
然而,最让王佩高兴的是,观众中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主动走进剧场。观众也从看三分之一到看一半,从看一半再到耐心将全戏看完。而在这个夏天,一批可爱的国外小朋友也走进艺术中心,表演、讲座、互动,让他们迷上了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
17年的自贡生活,也让王佩爱上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贡既有恐龙主题的狂欢盛典、美轮美奂的‘天下第一灯’,又有国风古韵的传统文化、垂涎欲滴的盐帮美食,更不乏都市现代的新潮流新玩法。”王佩说,“我认为当今新时代川剧演员,正处于戏曲发展最好的年代。”让她颇为感叹的是,前辈们循循善诱将自己引入川剧艺术的殿堂,量身定制传承计划,新时代新媒体的广泛推广又让自己有了更为广大的舞台。
![]() |
编后感
![]() |
一座城市,吸引人的地方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让人意犹未尽,但最终让人留下来的,大抵还是“人”的因素。
王佩是幸运的,在自贡这座城市里,她结识了众多良师益友,也在他们的影响下,感受到了自贡的温暖,感受到了自贡川剧的无穷魅力。
笔者相信,作为“新自贡人”的她,会将这份温暖传递给后来者,也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贡的魅力。(郑皓匀)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