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市)的汉族地区。川剧在行当、唱腔、妆容、服饰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是在行当上,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小生行指俊扮剧中青年男性者,表演中均不挂“须”。旦角行扮演的是女性人物,绝大多数为女性演员。生角行指除小生、花脸、丑角以外俊扮的中老年男性,不包括小生,统称“生角”,角色为下层人物的配角或次角,表演时皆要挂“须”。花脸行可分大花脸、二花脸,大花脸一般表现的是剧中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人物,多为朝廷重臣;二花脸大都扮演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一般非剧中主要角色。丑角行俗称“小花脸”“三花脸”,扮演的人物多种多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平民,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二是在唱腔上,川剧由高腔、昆腔、弹戏、胡琴、灯调5种声腔组成。这5种声腔以及为5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川剧音乐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音乐、声韵融汇结合,衍变成为曲牌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结构严谨的地方戏曲音乐。
三是在妆容上,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川剧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川剧脸谱并不是“死”谱,而是“活”谱。为表现人物,川剧脸谱绘有不同的色彩、富有象征意味的图案,甚至用不同书体的书法汉字进行装饰造型。例如著名川剧《西湖夜会》中的江湖豪杰马俊,人称“玉蝴蝶”,扮演他的川剧演员会在脸上勾勒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醒目而又迷人。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种中少见的。
四是在服饰上,川剧戏装有很多种,官衣、蟒袍、褶子、靠子等,都对应着相对固定的角色,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有严格讲究。剧团历来对戏装都有严格而细致的分类,有所谓的“大衣”柜和“二衣”柜。大衣,就是剧中帝王将相、娘娘嫔妃、内阁大臣等所穿的服装,有蟒袍、官衣、蓝衫等;二衣,就是剧中元帅大将、马步兵丁等所穿的服装,有铠甲、靠子、袍子等。演员舞台上一亮相,身上的戏装就先透露了角色的身份、性格甚至情绪等。
(本文摘自南京出版社出版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00问》)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