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姗姗
巴山蜀水的千年文脉孕育了历史悠久、风格鲜明的川剧艺术。从露天的坝坝舞台、喧嚣的酒楼茶肆、诗意的艺术公园,到充满烟火气的街巷日常,川剧不仅作为一种戏曲在特定剧场演出,更作为一种文化元素,以多样的姿态延伸进城市公共空间,丰富着城市文化肌理。
“百年戏窝”焕新“变脸”的川剧艺术中心,新与旧、本土与国际的碰撞交融酿成极具当下性的川剧文化新风韵;全国首个川剧公园天府艺术公园·蜀园,以沉浸式的诗意园林文化空间,为大众提供独特的川剧生活新体验;而散落于城市街巷的民间川剧院、茶馆戏园等演出场所,在时光与烟火气的沐浴下,让这座城市的戏剧底色变得更加充盈丰厚和富有人情。它们既为人们营造了多元文化体验场景,也为现代都市注入在地记忆,打破千篇一律的都市风貌,为城市景观带来一种别样的“川潮”色彩。
![]() |
摄影:韩杰
新与旧 “潮”与“酷”
一座城市的艺术从来不应该只是“象牙之塔”,而应回归时代回归生活,与大众审美同频共振。入夜,踏入成都华兴正街,一抹饱满浓烈的“川剧红”溢出,剧场灯光透过金属帷幕散发开来,传承超百年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露出了“新表情”。红色外墙与川剧火热的艺术风格内在契合,官式建筑线条的端正雅致与川西民居中青瓦的自在灵动有机相融,独具巴蜀特色的现代设计语言为川剧艺术中心赋予了别样的川“潮”色彩。
川剧艺术中心的前身是享誉蜀中的悦来茶园。百年前,川剧文脉在华兴正街发轫。袁庭栋所著《成都街巷志》中记载,华兴正街原有一座不大的庙宇,叫老郎庙,是清末名伶魏长生修建,庙中供奉着梨园行业的先师。1908年,老艺人集股银8万两成立了悦来公司,将老郎庙改为悦来茶园,由近代川剧史上最重要的演出团体“三庆会”在此长期驻扎演出。戏迷们可以一边喝茶一边看戏,园林式的唯美设计在当时引领了全国新式剧场的时尚潮流。著名文人刘师亮在《竹枝词》中曾写道:“悦来茶园亦戏园,紧锣密鼓闹翻天。喝茶看戏嗑瓜子,个个都是小神仙。”慢慢地,悦来茶园逐渐成为了四川享有盛名的“川戏窝子”。
“随着时代发展,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原有场地狭小、设施陈旧、功能相对单一、配套功能缺失,已严重限制了川剧艺术的发展。”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院长蒋明睿说。为更好满足当代人的文化精神需求,2020年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项目正式启动。焕新亮相的“百年戏窝”传承川剧之源的文化禀赋,设有川剧表演小剧场、川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区、悦来茶园、川剧音像制作室等,被打造成为川剧艺术、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在地文化深度沉浸体验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延续天府文化的根脉记忆,彰显成都的历史厚度与文化韵致。
![]() |
摄影:韩杰
2023年7月,川剧艺术中心计划正式对外开放。蒋明睿透露:“即将推出的开业展演季,市民可以看到《欲海狂潮》《山杠爷》《尘埃落定》等新创当代川剧,《燕燕》《拉郎配》《谭记儿》《红梅记》等大型古典剧目和经典折子戏,还有四川乃至全国戏剧界兄弟院团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剧目和新晋好戏都将陆续上演。”从此,每年将有数十部优秀剧目荟萃于这个西南新晋戏曲文化高地,让大众深度感知川剧独有的美学意蕴、丰富的乐趣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川剧演出也不再局限于厅堂之内,室内、室外、挑台、广场都可上演川剧,传统戏台将转换为一座面向城市的“万年台”。如以古戏楼为演出场景的室外戏楼茶园,可以恢复川剧在清末民初时期的观演休闲场景。而在“迎贤店”餐演空间,剧目会与美食消费场景相融合,以“融戏于景、戏景相融”的全新形式调动观众的多重感官体验。此外,还有融合裸眼3D、虚拟现实、“元宇宙”等高科技展演技术的戏剧新空间,有虚实融合的文化体验,还有实体扫描、3D打印、虚拟成像、远程参与等多样衍生互动体验。
一碗盖碗茶、一场折子戏,氤氲茶香袅袅升起,开场锣鼓一敲,戏帘一掀开,百味人生上演。在新建的悦来茶园里,梨园百年风尚将成为成都人可以切身体验的日常。而到了晚上,茶馆将“变脸”为主题酒吧,传统戏剧跨界时尚进而成为“新国潮”。还有更多新的消费模式与艺术场景体验,让新与旧、潮与酷、现代与传统在川剧艺术中心不断碰撞融合、包容共生:“唱腔”“六方”与流行乐的融合;“戏服”“妆容”与时装秀的跨界;博物馆与酒吧、书吧、主题餐饮的共生……这些将为人们深度感知川剧文化提供新时尚聚点,吸引年轻人重新接近、认识传统精粹之美,也重塑华兴街街区的文化气质。
来源:成都时代出版社·《天府文化》杂志
作者单位:成都传媒集团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