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蓬春:川剧保护的民俗环境和社会基础
http://www.newssc.org】 【2023-07-19 14:40】 【来源:《四川戏剧》】

如果要问什么是四川人、什么是四川文化、四川文化 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标志是什么,恐怕除了四川话以外就是川菜、川酒、川茶与川剧了。这五样 东西是根植于四川人日常生活之中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是四川人、四川文化区别于其他任何地区的人和文化的标志。可以说近几百年来自从巴蜀成为四川这五大元 素就逐渐成为四川人的生活内容和特有的地域文化的标 这五大元素缺少其中任何一样都不能算是地道的四川人和完整的四川文化。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 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四川文化的这五大标志和元素也发生了变化川菜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川酒也红遍中国、香飘海外;四川话虽然还是四 川人的日常语言还有着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和牢固的阵地但是也应当注意到  就连进城打工的农民在电视镜头前都 已经操着川普;川茶已经沦落为乌龙茶和龙井茶的奴仆和佣工、有实而无名;  川剧则在五大元素中衰微得最彻底在改革开放后被电视节目挤出了大众视野、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几乎已经被绝大多数的四川人遗忘。

作为构成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元素或一个地 区文化的标志的东西通常是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 形成的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密切、不可须臾分离的关系因此也具有非常恒定、很难受外界影响而骤然变 化或消失的力量。为什么一个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剧种会 在二三十年间几乎趋于消失 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川剧目前 的境地 设想一下如果以上五种文化元素都消失了世界 上还有四川人吗  四川人还是四川人吗 即使不是全部消 只是川茶和川剧的式微或消失它们对四川文化的影响 是什么四川文化还是四川文化在全球一体化和改革 开放、外来文化如汹涌大潮袭来之际我们如何在现代化进 程中站稳脚跟、留住自己文化的根、文化的魂 川剧保护应当从何着手

一、川剧形成过程中的民俗性决定了川剧不能脱离群 众的日常生活

据近代统计我国有地方戏四百种左右它们是构成各 个地区不同文化的重要特点  使我国各地区间的文化和风 俗多姿多彩。川剧是一个四川化的戏曲剧种也是一种戏 曲化的地方文化作为一个以表演为中心的地方剧种是四 川人的情感、观点、兴趣等审美意识的物态化也是一方文化最富地方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其发展历史之悠久遗产之丰富流传地域之广阔观众之众多在各地方戏中都名列前茅。可以说川剧是近代社会中最普及、最流行、最 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在近代四川的文化生活中  川剧与川 菜是最富四川特色的文化元素。可是这样一个剧种,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在产生它的文化背景还没有 特别大的变化时就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导致它的 境遇发生变化的究竟是什么原因 川剧保护是否还有可能和必要

有研究者认为  川剧的形成和发展与四川地区的民间 歌舞、道教和移民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清代前期 省移民大量入川  在四川本地车灯戏基础上  吸收和融合 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逐渐形成了含有高腔、胡琴、 昆腔、灯戏、弹戏等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从 清代至上世纪中叶  川剧一直保持着一统四川戏剧舞台的 局面。两百多年以来于工余农闲观看川剧演出几乎是四 川民众唯一的娱乐形式。每遇民俗节日、红白喜事无论通 州大邑还是偏远乡镇都能看到川戏班活动的身影。特别 是川剧目连戏融宗教祭祀、民俗事象、戏剧演出于一体 透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 与民众的精神生活保持着密 切的联系。不仅如此  川剧还影响到当时的生活时尚和社 会风气。晚清傅崇榘《成都通览·成都之妇女》载: “成都妇女 有一种特别嗜好。好看戏者十分之九;好斗麻雀者十分之 ;好游庙者十分之七。”“衣服妆束随时改变一年一变。大约因戏台上优伶衣服样式为妇女衣服改革之模范。 剧对当时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影响可见一斑。说话望人听 唱戏望人看  普通群众对川剧的热爱是川剧存在发展的深 厚基础。晚清以来川剧从农村进入城市但是农村依然是 它最广阔的舞台和存在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后  在现代 化的进程中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群众的娱乐方式日 趋多元化尤其是电视节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川剧逐渐 淡出了一般人的视野。经过一段时间的浮躁冷静下来之后 近些年尤其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  川剧重新受到人 们的重视民间职业剧团蓬勃兴起玩友活动遍及城乡 示出它仍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发展潜力。有识之士都认 识到对川剧进行有效的保护是传承巴蜀人文精神和弘扬 民族艺术的需要也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文化艺术的发展就像自然界的气候之于植物的生长。保护川剧首先要养成爱好传统文化的习惯形成传统文化发展的民俗土壤。在庙会和节假日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中 政府要有意安排川剧的公开演出培养民众的欣赏习惯让群众关注川剧的存在和发展。川 剧创作要贴近群众生活搞一些短平快的、精彩易学易唱的 名折名段扶持玩友活动形成川剧生长的土壤。

二、川剧的发展要依靠知识阶层与川剧表演艺术家的 共同努力

周企旭认为川剧的形成是统治阶级高度重视、知识阶 层积极介入、戏曲名伶大批参与、城市观众热切呼应主体 “四要素协力共济的演进史。实际上当今川剧的保护也需要这几个条件。

1知识阶层对川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剧本,一剧之本。在川剧两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代巴蜀文人积极介入不但有早期的黄吉安、赵熙等文化  界名士积极介入编写改良剧本周孝怀则亲自审阅并以  公会名义发行推广还有尹仲锡、刘怀叙、冉樵子、赵循伯、 徐文耀、吴伯祺、李明璋、魏明伦、徐棻等都为川剧的发展作 出了卓越的贡献  使川剧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雅俗共  赏的文学品格享誉中国剧坛。尤其是像李调元那样既有文  化责任感又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子  留心地方风土人情  和风俗教化热爱民间文化艺术不以戏剧为文人之末技” 小道广泛深入研究戏曲作品大力提倡民间戏曲。不 仅以一己之力组织川剧伶班培训伶童排演剧目带领伶  工穿州越县进行演出而且亲自参与编写剧本为川剧留下了《春秋配》《梅绛亵》《苦节传》《花田错》那样的精品剧目还对元、明和清代前期的许多重要的戏剧作家、作品都 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评价记述了珍贵的川剧史料和早期川  剧从业人员的情况有利于后人研究和继承古典戏曲的优秀遗产。

按理说,文化人如果不关心也不参与本地的文化建设 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那么他实际就不在文化之 就不能算是一个文化人。戏剧的衰微原因之一就是 多数文化人的退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文化人  甚至现 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人没有看过戏剧的不在少数因为是高考不考的知识  没有必要掌握。根本没有看过戏 当然就不懂得戏剧的精妙也就说不上爱好。除了少数 天性就不喜欢看戏的人  许多人不喜欢或不关心戏剧是因 为不懂的缘故。2005年互联网上流行的一首加入了一点川 剧元素的很不像样的川剧戏歌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很多 人惊呼川剧的魅力  可见一般人对川剧的不了解。那么美 轮美奂的川剧行头和优美的川剧唱腔现代青年居然不屑 一顾不是欣赏水平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不了解。对自己 所生活的环境中的传统文化不了解,是当今许多文化人知识结构的缺陷。所以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川剧就应当 首先完善文化人的知识结构。对传统文化的灌输应当从学 生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政府要立法要在大学生的素质 教育中在中小学的音乐、艺术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 加入川剧基础知识和川剧欣赏的内容将其列入考试范 围之中要求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素养;利用大学校园网对川 剧进行普及和推广;川剧团定期到大中小学去演出使学生 了解川剧爱好川剧;有意识地将一批精彩的折子戏、著名 唱段和加入川剧元素的戏歌到大中小学学生中去推广; 此以外还要在学生社团中培养川剧票友。长此以往就会在青年中造就一批川剧爱好者甚至从业者。如果二三十年后在他们中间能够产生一两个徐棻或者魏明伦就是保护川剧的巨大收获了。戏剧剧本的写作专业性强  不是 一般作家所能够胜任的必须在学生和青年爱好者中用心 培养创作队伍写出容易流行的好的川剧和戏歌还要大力 发展川剧中的喜剧剧目 编写上演一批符合时代特征和时 代要求的喜剧 弘扬川剧的魅力。要在有条件的大学设立 川剧研究所提倡知识阶层关心和参与保护川剧的工作使 川剧的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培养大师级的川剧表演艺术家

不同演员的演绎、对剧本的丰富和再创造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绝活也形成了川剧的卖点。在川剧史上 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表演艺术家如咸丰、同治年间的萧遐 亭、岳春等光绪、宣统年间的傅三乾、黄金凤清末民初的杨素兰、康子林、唐广体、浣花仙民国年间的萧楷成、天籁、曹俊臣、鄢炳章等。新中国成立后川剧舞台群星璀璨人才 辈出。老一辈艺术家如贾培之、张德成、周海滨、周慕莲、吴 晓雷、刘成基、周裕祥、周企何、陈全波、阳友鹤、薛艳秋、姜 尚峰、袁玉堃、曾荣华、陈书舫、竞华、杨淑英、许倩云、司徒 慧聪、李笑非等 ;后起之秀赵又愚、蓝光临、张巧凤、刘世玉 以及近年脱颖而出的沈铁梅等。川剧的表演艺术有着深厚 的生活基础和完美的表演程式真实细腻幽默风趣富于 生活气息的表演深受群众的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 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变脸则是近年来最为人所熟知的最有特殊技巧的绝活。正是历代川剧表 演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使古老的川剧薪火相传  发扬光大。 但是由于前二十多年对川剧的忽视川剧演员青黄不接的 现象已经比较严重就连泸州河地域的川剧团那样的演 员摇篮也出现了演员荒。川剧的发展需要一批热爱川剧 有奉献精神的川剧演员要培养出大师级的演员需要有政府有力的支持和爱护。

三、川剧要在发展中求保护要吸纳不同艺术的表现手法和长处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取决于种族、环境、时 代三大因素  如同每种植物都只能在适当的天时地利中生 每种艺术的品种和流派也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气候中产 所以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的要求否则 就要被淘汰。不能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 风俗观念都有了较大的改变  客观形势与精神状态的更新 也一定会引起艺术的更新。在当今的新形势下  要创作优 秀的作品就要表现我们所处时代的思想感情。川剧要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在前进中求变革。虽然许多传统的 艺术形式都遭遇了困境  但是也并非所有传统艺术都在衰 比如李伯清的说书变成了散打、说古变成讽今以后 但不冷落反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爆。

戏曲艺术是综合艺术川剧也是如此。时代在变化 们的审美情趣也在变化艺术表演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变化。 川剧本来就是吸纳不同移民文化、注入了近现代变革精神 的产物新时期的川剧也要吸收不同文化传播方式的优点。 今天的川剧应当是戏曲化、地方化、现代化相统一的复合 要重视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口味、重视娱乐功能和电 视、电影的传播能力 。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我们 必须把最高级的内容以最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川剧的弱点首先是在唱腔上艺术家们在唱腔上下了不少的功夫,使川剧唱腔十分优美  但是却成了难以普及的高难度的唱腔  难学难唱就失去了群众性。越剧有 《天上掉下个林妹 妹》,湖南花鼓戏有《刘海砍樵》,黄梅戏有《满工对唱》,京剧 有《苏三起解》,川剧却没有易学易唱的名段。《白蛇传》的唱 腔优美却复杂  《滚灯》的表演技术难度大都只能观赏而不 能普及使川剧传播的面比实际的影响力小。所以川剧要发 在唱腔上需要进行一些改进。只要是符合剧情需要 够突出川剧特色就可以进行改革。其次要重视利用电视、 电影的表现手法和传播方式。川剧没有京剧、越剧、黄梅戏 等那么多的拍摄成电影、电视的剧目  也限制了它的影响  。好酒也怕巷子深  川剧也必须尽可能利用现代传媒方 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可喜的是  中国川剧网已经挂上了一 些可以免费欣赏的剧目。第三  川剧的发展要从高度和广 度两个层面去考虑  除了要有显示川剧深厚文化和高精尖 技艺的参加戏剧梅花奖的大制作以展现其辉煌  也要创作 易于普及、符合一般群众欣赏水平、扩展川剧影响力、显示 其生命力的小制作而川剧现在最缺乏的恐怕还是后者。 川剧要姓川要有与别的艺术相区别的个性在内容上还要 多反映四川人当下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更多 地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和热情回应。

四、川剧的地方性决定四川地方政府对川剧保护具有 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在川剧形成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统治 阶级的高度重视和提倡。时任四川劝业道总办的周孝怀1907年协同成都商务总会、提学使司、警察总局向总督部堂立案  成立四川历史上第一个由官方出面组织  明确以改良戏曲辅助教育为宗旨的戏曲改良公会并且以此为平台协调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新闻乃至军警各 界共同效力支持川剧。该会在成都总商会协理樊孔周帮助 下集资将成都华兴正街老郎庙改建为悦来茶园作为公 会活动会址和戏曲演出的集散地。周孝怀以地方行政长官 身份兼任成都戏曲改良公会的主办和总管使一直散流 民间、自生自灭的四川戏曲成为由政府组织领导和社会襄 助相结合的全民性公益事业。文化的发展依赖经济基础的 支持需要政治势力的扶助。地方戏剧的地方性太强了 剧保护的任务也应当主要由国家尤其是当地政府出面 员本地社会名流、实业家的经济援助和道义声援其中地方 政府对川剧的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取代的重要 作用。政府要以实际的经济资助扶持国营剧团的生存发展下大力气培养年轻的优秀演员;  以政策优惠支持实业家从事川剧文化经营 多成立一些像德阳金桥艺术团那样的私 营剧团;号召知识分子关注和研究川剧动员文化人尽到保 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各种大型活动中安排川剧演出,把川剧作为四川的文化名片,以各种有效的传媒方式宣传川剧;以各种方式鼓励剧团到农村、社区和学校去演出。

艺术是文化的最早和最优秀的成果艺术的生命必然 和文化一样长久。我们相信只要四川人在四川文化就必然存在川剧也必然会和四川文化同在。

 



作者简介

刘蓬春,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

本文发表于《四川戏剧》. 2008(03)。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