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那嘹亮的三声——品析青春版川剧《绣襦记》中女主角的表演声情
http://www.newssc.org】 【2023-06-19 10:33】 【来源:川观新闻】

薛娟

内江市川剧团的青少年小演员在青春版川剧《绣襦记》的表演中,用深厚的专业功底与独特的艺术才能,展示出对川剧的热爱与传承,带给人别样的震撼与领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伴随故事展开的三句震撼人心的唱词——16岁小演员、小梅花黄筱雅,用旦角极富情韵的声情,对《绣襦记》女主角李亚仙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与表演。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一招一式的动作、高高低低的唱腔、或舒或紧的配乐中,或疾或徐地推进于古老故事的氛围河床,行云流水地铺展漫延。人物形象在这熔铸深情的演绎中,逐渐立体、血肉丰满且动人心扉起来。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我被舞台上热闹的场面吸引,暗暗赞叹那高难度的动作、简单色调的舞美布置时,被特别嘹亮的三声唱词迷住了。震撼于水袖轻盈间女主角的风范与坚守,钦叹于小演员精准拿捏川剧高腔行腔艺术又极富个人声情韵味的传唱与演绎,感动艺术赋予生命的重量与价值。

嘹亮第一声——心。

这是剧中老鸨死后,恢复自由身的李亚仙在倾诉相思时唱出的一声。低回婉转、如泣如诉的表白中,把这个“心”字吐得尤其曲折、绵长。一高一低,委婉转折,悠悠哀绝。那是少女的心啊,是生满相思的悲凉,是为一人坚守的执着,是耗尽青春的凄楚,是杳无音讯的迷惘。

在山路十八弯般的曲折一声中,少女的痴爱迤逦铺展开来,如此艰难,如此周折。那是心啊,是在锋利的现实、逢迎的沉沦、冰冷的打击中亦不曾丧失的一点跃动、温度与信念,是不问境遇的坚守。还能有什么呢?无论是女子还是男子,护守这一点灵命,便是作为人、大写的人的持守。

嘹亮第二声——眼。

久别重逢后的一个日常之夜,她费尽心思劝他苦读。在她,读书而功名,是洗刷卖唱耻辱,避免街头流浪寒苦,回归久别家庭怀抱的进身之阶。在他,久别重逢的喜悦,日夜相伴的温柔,眼前心头的美丽,是他生死流浪的原因与追求。所谓功名,只不过是一个遥远的符号,对本就出身官宦之家的他而言,似乎只是别人的期望,可有可无。心醉神迷不过是眼前人,人间至乐不过眼前事。

在她要他上进争取功名与他因迷恋她而不愿苦读之间,很难界定孰对孰错。只不过两个人对爱的理解,在抵达途径上有了抵牾。这种基于性别或人际之间的观念差异所造成的寻常困境,在两个历经生离死别、幸运重逢后的男女之间仍未能幸免。

她选择了一种方式突围这种困境,悲情而决绝的自戕——你沉溺于那秋波一闪,我让这眼从此再无光芒。这种让人心惊肉跳的自伤,是她对青春美貌这唯一资本的自舍,以及对未来生命最大的赌注。在短暂留白的沉思后,在取针刺瞎美目前,她用悲怆绝望的声调咏出那一声“眼”,那沉重冰冷,让人心寒。

嘹亮第三声——李亚仙。

这是听闻他状元高中后的一句。她心花怒放地从此前对赴京人的牵肠挂肚中抽身,一扫阴霾,晴空万里。先称赞那不负期望的心上人,接着高亢响亮、荡气回肠、一字一顿地唱出自己的名字“李亚仙”。李亚仙,是她对自我的人格期许与雕塑,是穿越漫长岁月,忍吞所有艰辛的心血凝铸。这高亢的一声,不是对未来即将附庸得道、鸡犬升天的眉飞色舞——她甚至没有勇气共赴荣华,而是对苦心苦情铸就认知中成功者的自豪标榜,是对自己的咬牙持守未被辜负的自我认同。

这嘹亮的三声,是对情的坚守,对身对貌的舍予,对自我人格与生命的敬重。对彼时环境中的女子而言,她还有什么呢?卖身葬父是她为亲情的自舍,刺眼劝读是她对爱情的付出。在这身的舍弃中完成心与情的坚守,在这舍与守中塑造或完成了对自我——李亚仙——这个大写而响亮的人物建构。

戏中戏外,这嘹亮的三声,时而高亢,时而低徊,时而顿挫,时而激扬,闪现着李亚仙这位古代女子的情深意重,更唱出了黄筱雅对角色深蕴个人气质的体悟,这是不能描述也不必明言的功夫。最是嘹亮的三声,如此引人入胜,惊心动魄,这大约就是川剧艺术的精髓所在,有别于剧本字面的阅读而独具其声情表演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

作者简介

薛涓,中国古代文学博士,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教研室教研员,四川省教育学会学校文化建设分会理事。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