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玉华
“上身前倾,用力,脚下轻点……”6月5日上午,在位于泸州市江阳区龙透关的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里,三个年轻人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戏曲基本功——旋子。
2017年夏天,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系合作,通过层层选拔,招收了30名优秀的“00后”学员学习川剧,实施“泸州河”戏曲人才培养计划。如今,有23名“00后”学员成为非遗“泸州河”川剧职业传承人。
因为喜欢,所以爱上川剧
随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如今川剧慢慢淡出年轻人的视野。而这23名“00后”,为何喜欢上川剧呢?
正在练腿功的小伙儿叫余帅涛,今年20岁。他回忆,“我的舅舅是合江县川剧团的演员,我从小就爱看舅舅唱川剧,于是经常跟着他比划动作,跟着唱,久而久之,我喜欢上了川剧,爱上了川剧。”
![]() |
余帅涛正在练基本功
2017年,得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要选拔一批孩子学习“泸州河”川剧,在家人的支持下,余帅涛走上了四年的学戏之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戏是辛苦的,但不吃苦怎么能演好戏?
压腿、下腰、劈叉、一字马、翻跳……这些基本功,余帅涛和其他学员一样,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一次,余帅涛扭伤了腿,疼痛难忍,但为了赶上其他学员的练习进度,他咬牙坚持,硬是没落下过每一次练习。
在当年选拔的30名“00后”中,14岁的余帅涛算是年龄大的,当时刚小学毕业的贺粤玲才12岁。贺粤玲告诉记者:“我喜欢川剧是因为经常跟着家里人看川剧,觉得里面的女生形体很美,据说都是练出来的,我也要练得更美!”
![]() |
![]() |
贺粤玲正在练基本功
贺粤玲前两年主要是学基本功、唱腔,基本都是文戏。到第三年的时候按规定开始学武戏,她感觉太难了。“文戏是指以唱功、做工为主的戏,大多是一些闺门旦、花旦之类的角色,说话温柔,动作柔美,举止端庄优雅,我还能勉强过关。但到了武戏,反差太大,我身上缺少了武旦英姿飒爽的气魄,动作也缺少劲道。”贺粤玲说,毕业回团后,她跟着老师们加强武戏的学习,从动作到唱腔不断打磨细“抠”,这才有了不少进步。
赛事获奖,成为不懈动力
在去年11月举办的四川省第六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余帅涛饰演猎户花荣,贺粤玲饰演配角耶律含焉,两人凭借川剧折子戏《射雕》获得比赛三等奖。
![]() |
余帅涛和贺粤玲参加比赛
四川省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两年举办一次,是全省青年川剧演员最高规格的专业艺术赛事。余帅涛、贺粤玲作为“泸州河”川剧职业传承人,这也是他们首次获奖。
身为川剧职业传承人,能够在全省的比赛中获得奖项,这也坚定了这一群“00后”对川剧的热爱和传承的信心。
![]() |
余帅涛和贺粤玲演出《射雕》
折子戏《射雕》是余帅涛和贺粤玲在学校学戏时的启蒙戏。在余帅涛看来,《射雕》中的唱腔对自己来说很难,但幸运的是,四年学戏回到泸州后,老师们一点点地帮他“抠”动作,要求他把感情融入角色,对唱腔也是一句句地纠正。
余帅涛回忆,自己参赛前除了睡觉,几乎都在琢磨《射雕》。“唱戏是会让人‘入魔’的,有一次我在路上边走边琢磨,不自觉就唱出了声,把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余帅涛笑着说。
在四川省第六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除了参赛的青年演员外,还有由10余人组成的“泸州河”川剧乐师团在现场为演员进行演奏。这10余位乐师,大部分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00后”。18岁的鼓师黄鑫曾骄傲地说:“我就是鼓师,控制着整场折子戏的表演节奏。”
在参加了今年的泸州春晚和元宵节演出后,这群“00后”川剧演员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我要更加刻苦、更加努力学好川剧,力争像余帅涛师兄他们那样比赛获奖,同时把我们‘泸州河’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今年17岁的张治科因为喜欢川剧,从10岁就开始练习。经过一番刻苦努力,如今他的“吐火、变脸”等技艺越来越娴熟。
传承有人,注入新鲜血液
5月22日,余帅涛、贺粤玲等20多名“00后”到古蔺县的农村、学校等地巡回演出“泸州河”川剧7天,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
![]() |
巡回演出“泸州河”
“2007年,‘泸州河’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第一个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川剧流派。”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所长包靖自豪地说。
川剧以“河道”为代称划分流派,“泸州河”即指泸州地区的川剧。“泸州河”川剧最早起源于汉代,正式形成的标志是清雍正二年泸州艺人组建庆华班。“泸州河”以中国戏曲四大腔之一的高腔唱法见长,有“高腔窝子”的美誉,在川剧中独树一帜。发展至今,“泸州河”川剧艺术已有5代传承人。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川剧这一传统剧种由于现代艺术的市场冲击以及投入不足,人才培养滞后,渐渐开始衰落,没有市场和票房直接影响了它的生存能力,各地川剧团纷纷解散,大量优秀的川剧演员改行。
“泸州河”戏曲人才培养计划,如今这23名学员学成归来,其中不仅有余帅涛这样的小生、武生,也有贺粤玲这样的花旦、武旦,还有帮腔、琴师、鼓师等,涵盖“泸州河”川剧的全行当。
“随着这批职业传承人的加入,‘泸州河’川剧瞬间感觉后继有人了,虽然这些演员还很年轻,一切才刚起步,但未来可期。”包靖表示,目前尽量多地让他们参与排练和登台演出,除了以戏代练外,也是为了发挥老师们的“传帮带”作用,帮助“泸州河”川剧职业传承人尽快融入角色之中。
来源:泸州市江阳区融媒体中心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