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人的川剧情结
http://www.newssc.org】 【2023-06-05 18:17】 【来源:晚霞报】

作者:王长绪

故乡四川射洪柳树镇,2010年已正式挂牌改名为沱牌镇。在电影电视没有普及之前,故乡人喜欢川剧如同喜欢川北凉粉一样,是百吃不厌,百看不厌。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老岳母,一个年届七旬的农家妇女,大字识不了几个,却是全村闻名的老戏迷。有一天,她听说河那边青堤街上有夜戏,便不顾儿子媳妇的反对,硬是一个人坐船去看了回来。有人问,黑黢黢不怕坐船滚到河里呀?她说:“哪会呢!”

50年代初,我还只是一名小学生,川剧还看不太懂,好多时候看的只是花脸进黑脸出。但每天中午,我宁可只吃5分钱的饮食,也要省下5分钱去买张门票看川戏。只要有剧团来表演,我们学校有几位老师也是天天不缺席。到了50年代中期,县里已发展成了川剧一团二团,还有一个曲艺队。柳树镇上一共有3个剧场:关庙改建的剧场,如果都安条凳,坐挤一点,可以坐上千观众;另两个剧场是过去的有钱人家修的,只能坐三四百人。当时,四川许多市、县都有自己的川剧团,柳树镇上隔几天就有来自其他市、县的剧团演出。那时没有电话联系,有时几个剧团都来到了柳树镇,分别在3个剧场演出,午场夜场,几乎场场客满。

柳树镇是水陆码头,民国时期或更早就已是三天一场川剧,而且它是棉、麻、棉纱、家织布匹和盐巴、大米的集散地;柳树镇周边二三十里甚至更远的人家,都喜欢来镇上赶场、看热闹。我父亲也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一辈子烟酒不沾,唯一的爱好就是看川剧,有时还会哼上几句,更喜欢向人讲述他看过的川剧,也喜欢听别人讲述川剧和古书。我妻子读过两年中专,1962年下放回家当了农民,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还读了不少古代小说,也是个川戏迷。父亲是妻子讲故事的忠实粉丝,而妻子是父亲在村人面前引以为傲的一个亮点:“我大媳妇是个文化人。”

“文革”十年,古典川剧全禁演了,80年代初,春回大地,有幸恢复演出。有次,县川剧团来柳树镇演出《五女拜寿》,连演五天,午场夜场,场场爆满。那几天,街上热闹非凡,就像过年一样人潮涌动。走到哪里,人们谈论的话题都是《五女拜寿》。

现在,川剧虽然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我却很难割舍,得益于川剧,我不知不觉也爱上了京戏、黄梅戏等其他剧种。现在中央台的戏曲频道,我常常要看;我还特地买了一个录有许多戏曲和老歌的宽屏电视机来慰劳自己,在读书码字之余,听听戏曲和音乐,也不失为人生一乐也。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