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红霞
两个小时的时间,你会做些什么?是阅读一篇短文?亦或约一位老友?5月26日,“品锦江”系列读书会答客问第三回如期而至。
下午3点,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短短两小时,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先生与一众新老朋友再次相聚畅谈川剧的那些事儿。
![]() |
华兴街上,“川剧窝子”是这样来的
“川剧‘戏窝子’为什么诞生在锦江?它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分享活动中,大家均对“川剧窝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袁庭栋结合自身经历与研究,为现场来宾倾情解答,带领大家解锁锦江的“N种”打开方式,开启一场锦江人文探寻之旅。
“若要讲述川剧发展蝶变,位于锦江区的华兴正街是绕不开的所在,这条毗邻春熙路、王府井的百米老街,藏着数不尽的川剧故事,川剧‘戏窝子’悦来茶园‘便诞生于此。”在袁庭栋的记忆里,因为对川剧产生浓厚的兴趣,悦来茶园中的板鼓、堂鼓、川鼓、唢呐声以及老成都的故事在这里丰富了他的童年、青春与现在。
![]() |
“华兴街被人们所熟悉所重视是在清末,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川剧。华兴正街上修建的戏园——悦来茶园,那时并没有“剧场”或者“戏园”这样的称呼,原本就是为川剧表演而建,看戏者都是坐在一张张茶桌后面,一边看戏一遍品茶”袁庭栋说。
当时,锦江繁茂的商业为这里集聚了不少人气,作为成都近代文化史上第一个大型的、正规的剧场,在这里演出的都是当时最著名的川剧戏班。
后来,以康芷林为首的川剧名伶在悦来茶园成立了成都三庆会剧社,这里一时间人才荟萃、好戏纷呈,成为了全川公认的集演出、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戏窝子”,促进了川剧艺术发展。1954年,悦来茶园改建为锦江剧场,1997年这里建立了成都市川剧艺术中心和川剧博物馆,2020年3月,川剧艺术中心再次升级改造,这个百年川剧“戏窝子”以全新姿态,吸引着更多人重新接近、认识传统精粹之美。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观众们了解到一段精彩的百年“戏窝子”发展史。
洒下种子,有序传承川剧传统文化
“如何让川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现场,不少观众都发出了同样的疑问。“川剧既为大众所高度熟知,却又与日常生活‘若即若离’,因此,振兴川剧要在民间撒下’种子’。”在袁庭栋看来,在于修建传播川剧的场所的同时,还要把川剧带向群众,培养川剧受众,让川剧在民间自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 |
在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建成以后,锦江区也将以“剧场+”概念为起点,在其中为市民游客提供非遗体验、地域参访、休闲游憩、剧场演出、艺术商业及研学培训等多样服务,让“戏窝子”不再是老一辈的专利,更是年轻人的时尚聚点,全力推动川剧艺术走向民间、根植民间。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电视电影,唯一的艺术生活就是看川戏。”袁庭栋说爱上戏曲的他9岁时经常逃课去川剧团看“加班戏”,后来开始学川剧唱腔和锣鼓,大学后参加学校文工团的川剧队,陆续接触了四川曲艺、民间艺术,也曾向著名艺术家邹忠新学过金钱板。“一定要有氛围,耳濡目染,首先熟悉,才能喜爱。”袁庭栋认为,观众的培育、环境的营造对于川戏的传承发展仍然非常重要。
有声有色,耄耋老者参与现场互动
78岁的肖奶奶是第一次参加“品锦江”读书会系列活动。在分享会上,她多次与袁庭栋互动,提问、分享、讨论喜欢的传统剧目,回忆小时侯看川剧的经历,“我觉得这种传承历史文化的活动非常好,今天我和袁老先生畅谈、分享川剧,感觉很过瘾。”
聊到剧目时,袁庭栋现场来了兴致,现场以手势、眼神以及用川剧腔调打出节奏,生动鲜灵地举了一出《射雕》片段;讲道川剧经典的变脸,藏刀、变口条等人物内心外化极具神秘性的技艺,现场进行的展示让台下观众纷纷鼓掌,深刻印象。
谭女士是“品锦江”答客问系列活动的铁杆粉丝了。三场活动,她几乎每次都与朋友相约准时参加,今天袁庭栋先生分享的川剧主题,也让她体会颇深。她听说锦江区华兴街百年川剧“戏窝子”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打造后,将继续传承川剧之源的文化禀赋,让老一辈在‘川戏窝子’舒适,让年轻人重新接近、认识传统精粹之美后,“等‘戏窝子’对外开放的时候我一定去,弥补之前没有听到的遗憾。”谭女士认为,今天的这场“答客问”分享会非常有意义。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