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由锦江区委宣传部主办的“品锦江”系列读书会答客问第三回拉开帷幕。短短2小时,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先生与一众新老朋友再次相聚东周社艺文美空间,畅谈川剧的那些事儿。
![]() |
原来“川剧窝子”是这样来的
分享活动中,大家均对“川剧窝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袁庭栋结合自身经历与研究,为现场来宾倾情解答,“若要讲述川剧发展蝶变,成都市区内的华兴正街是绕不开的所在,这条毗邻春熙路、王府井的百米老街,藏着数不尽的川剧故事,川剧‘戏窝子’‘悦来茶园’便诞生于此。”在袁庭栋的记忆里,因为对川剧产生浓厚的兴趣,悦来茶园中的板鼓、堂鼓、川鼓、唢呐声以及老成都的故事丰富了他的童年、青春与现在。
“华兴街被人们所熟悉所重视是在清末,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川剧。华兴正街上修建的戏园——悦来茶园,那时并没有‘剧场’或者‘戏园’这样的称呼,原本就是为川剧表演而建,看戏者都是坐在一张张茶桌后面,一边看戏一遍品茶。”袁庭栋说。作为成都近代文化史上第一个大型的、正规的剧场,在这里演出的都是当时最著名的川剧戏班。后来,以康芷林为首的川剧名伶在悦来茶园成立了成都三庆会剧社,这里一时间人才荟萃、好戏纷呈,成为了全川公认的集演出、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戏窝子“,促进了川剧艺术发展。
![]() |
撒下种子,有序传承川剧传统文化
“如何让川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现场,不少观众都发出了同样的疑问。“川剧既为大众所高度熟知,却又与日常生活‘若即若离’,因此,振兴川剧要在民间撒下‘种子’。”在袁庭栋看来,在修建传播川剧的场所的同时,还要把川剧带向群众,培养川剧受众,让川剧在民间自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 |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电视电影,唯一的艺术生活就是看川戏。”袁庭栋说爱上戏曲的他9岁时经常逃课去川剧团看“加班戏”,后来开始学川剧唱腔和锣鼓,大学后参加学校文工团的川剧队,陆续接触了四川曲艺、民间艺术,也曾向著名艺术家邹忠新学过金钱板。“一定要有氛围,耳濡目染,首先熟悉,才能喜爱。”袁庭栋认为,观众的培育、环境的营造对于川戏的传承发展仍然非常重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泽登旺姆 图据 东周社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