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为香存世间——评川剧传统经典《柳荫记》
http://www.newssc.org】 【2023-04-21 09:54】 【来源:川观新闻】

一派东风到此时,春晖无尽满园枝。4月17日,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活动正式启动。这件盛事是四川重大文化工程活动之一,也是近年来四川首次省级层面覆盖全年龄段的川剧官方大汇演。从4月下旬至5月中旬,来自省内外19家川剧院团(单位)的300多名川剧优秀演员,将送上28场精彩演出。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版、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特约相关专家、学者撰写评论,对本次汇演进行点评,敬请垂注。

吴卓 彭萌 赖嘉祎

川剧传统经典《柳荫记》,凭借传统的民间故事,结合新型川剧的表现形式,将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演绎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其本土化的语言设计和巧妙的人物设置,在众多与梁祝相关的剧目中脱颖而出。该剧不只是停留于梁祝的爱情故事上,更赋予了故事中的艺术形象——蜀人的乐观豁达气质,表现了巴蜀地区自由包容的精神风貌,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华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自强。

蜀人

清末“民”初,古老的巴蜀大地正酝酿着象征自由与求新的变革,取材于梁祝故事的《柳荫记》,被搬上了川剧舞台。剧本以山伯、英台的爱情沉浮为主线,结合两人折柳结拜共赴尼山读书、山伯送场、祝庄访友、马家逼婚等场面,塑造了山伯、英台善良、敢于抗争的人物形象。

与川剧的艺术互鉴,将其语言置于蜀地环境中,使其更为贴合川剧的艺术特色和蜀人的语言氛围。在山伯送场的场景中,山伯、英台以高腔唱词刻画分离场景,一句“云山叠叠,江水茫茫”,二人分唱,“弟兄”终归分别各一场,烘托了离别感伤的情绪与氛围。接着,感性的英台以蜀地方言道出二人堪比两情缱绻的水鸟,山伯以弟兄情谊为由慌张地说“比不得”,英台却说“比得”。两人轮流重复以上台词,在离别感伤的氛围中,刻画出一丝川剧特有的戏谑轻松的色彩。一方面流露出英台示意而不得的焦急与无奈,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山伯讷直憨厚的性格,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导演独具匠心,在马家逼婚一场中,山伯英台将要分别时,两人以“送不送”山伯,轮流重复方言台词。在看似两人即将从此天各一方的悲痛中,又表现出川剧的泼辣明丽与滑稽色彩。

川剧方言的幽默泼辣,让原本作为悲剧的《柳荫记》有了蜀人乐天豁达的气质,也让观众在悲喜的强烈反差中,瞥见剧曲人物更加立体丰满的形象,同时也呼应了川剧本身具有的民间性。

蜀艺

《柳荫记》是一部艺术综合性极强的戏,综合了唱腔、音乐、曲词、舞台美术等传统戏剧艺术形式。在川剧独特的艺术价值生动刻画人物内心情境的同时,追求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在山伯送场的场景中,《柳荫记》讲究“唱中有诗,腔中有画”,结合舞台背景,虚实结合。山伯、英台以唱词“绿柳红杏”抒发离别的感伤情绪,舞台的背景是淡绿色的山水国画,进一步凸显“云山江水茫,绿柳红杏伤”的氛围,与二人的唱词向映射。在这一场的舞台中,导演布置了独桥,山伯、英台在桥上观水中的鱼鸟,互诉衷肠,为场面增添了一笔诗情画意,也让整场戏在综合性的艺术表达中走向和谐。

其次,综合性艺术形式的运用,助推剧情发展并走向高潮。在祝庄说媒一场中,导演给足了丘媒婆的戏份。丘媒婆首先以面向观众独唱的形式,表明了自己来祝庄的目的,刻画了丘侯氏见财起意、贪得无厌的形象。接着,以特殊的舞台走位,在英台的父母之间迂回,配合有节奏的锣鼓伴奏,展现了丘媒婆与英台父母、祝母与祝父之间的博弈。多种艺术形式的表达,契合了这出戏作为情节由喜转悲的转折点,为后续人物内心的爆发蓄积能量。

全剧的高潮,出现在马家逼婚这场戏中。英台被迫嫁给马家,山伯、英台跨越时空诉衷肠,场外喜庆的音乐配合场内大红色的婚庆背景,与此时英台的心境形成强烈喜事丧事的反差。随后,英台身着白衣,随同身着喜庆红衣的送婚队伍,到山伯坟前哭坟。在英台带有哭腔的唱词中,全剧情节被推向高潮。

《柳荫记》的人物唱腔、走位、音乐以及舞台布置的综合运用,是川剧的一段交响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蜀韵

该剧根植于具有深厚历史的传统川剧,在梁祝故事的基础上,尊重和坚守川剧艺术的表现规律基础,呈现出有别于其他版本《柳荫记》的韵味,其本质因素在于川剧独特的艺术韵味。

在书馆谈心一场中,英台向山伯抛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疑惑。在山伯发表了一番对女性带有偏见的陈述后,英台引经据典,从历史的角度,用婉转优美的唱腔,讲述“自古女流出英雄”的事实。配合川剧独有的高腔唱腔以及锣鼓伴奏,使英台的表演更具舞台感染力。其中所运用的高腔,是川剧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一种形式。通过打击乐调剂剧情节奏,唱腔高昂响亮、铿锵有力,烘托出英台自省自强的舞台氛围和内心情感,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川剧所传递出的蜀韵蜀律。

其次,在祝庄说媒一场中,面对丘媒婆的步步利诱,祝母依然坚守和尊重女儿的意愿,甚至不惜与祝员外发生争执。一方面反映了祝家内部观念的分歧,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祝母对婚姻平等与自由的认可,这在女性意识尚不成熟的封建时代更为难能可贵。

《柳荫记》中女性视角的加入,在展现传统川剧艺术魅力的同时,让川剧具有了创新与包容的精神气质,这与蜀地特有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蜀韵形成了映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川剧本身吸取了各地的唱腔,是戏剧空间交流及汇总的产物。《柳荫记》是时间交流的展现,梁祝与现代川剧跨越时空的对话,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与中华文化的现世之美,是空间交流与时间交流相结合的中华民族艺术的新形式探索,打破了传统艺术时间或是空间单一的模式,在吸收中华文化的“神”之上,覆上现代艺术之“形”,形神合一,展现了蜀人、蜀艺、蜀韵,更彰显了华人、华艺、华韵。

作者简介

吴卓,四川大学影视与戏剧系副教授。主持和参与教育部教改、教育部产学育人、国家社科、省社科等项目10余项;发表影视与戏剧相关中英文论文20余篇。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先进个人、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负责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彭萌,四川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生。发表各级别中英文论文7篇。参与国家级和教育部项目多项。论文曾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实践联盟一等奖。

赖嘉祎,四川大学影视与戏剧系本科生。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