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3年4月28日至30日,受香港西九戏曲文化中心的邀请,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将带队重庆市川剧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携经典川剧《李亚仙》及折子戏赴香港参加为期三天的访演。
川剧的美,可以从几个方面来鉴赏。
第一,来自剧目本身的魅力。川剧素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之说。虽然这个说法有夸张的成分,但川剧剧目数量丰富是事实。其中不乏文采斐然、词藻典雅的佳作。如著名的川剧剧作家黄吉安的《柴市节》,赵熙的《情探》,“巴蜀鬼才”魏明伦的《中国公主杜兰朵》等,是为川剧文学成就的代表。
第二,川剧表演。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都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式。像我们熟知的“变脸”、“藏刀”、“水袖”、“踢慧眼”等。其中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被称为川剧“三小”。
第三, 川剧的声腔艺术。川剧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腔共和”。其中川剧高腔的“帮打唱”尤为有特点。帮,指帮腔。打,指以锣鼓为代表的打击乐。唱,指唱腔。帮腔的形式和腔调最具曲牌体的代表性,所以,“帮”排在首位;川剧锣鼓节奏明快,锣鼓套打几乎无处不在;而唱腔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三者浑然一体,交相辉映,让川剧焕发出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当然,川剧的服(装)、化(妆)、道(具)等也是很唯美的。
《李亚仙》这个戏,从2007年首演以来一直很受观众朋友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欢。罗怀臻老师的剧本改编,将笔墨完全集中到主人公身上,使剧情的发展更加流畅、简洁;唱腔设计上不断在继承与创新中实现自我超越。当然,我也是凭借这个戏摘得“梅花大奖”,它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
《李亚仙》的美,我想要让更多人看到。
此次《李亚仙》的香港首演,其实已经酝酿了很久。
2014年,我曾受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邀请赴港演讲。期间,我演唱了《李亚仙》中的《明眼盲,盲眼亮》唱段,没想到香港观众反响特别强烈,当时我就暗暗在想,希望能把《李亚仙》带到香港演出,让更多香港市民感受川剧魅力。
2017年,重庆市川剧院受邀参加第八届香港中国戏曲节,在香港大会堂演出川剧《白面虎肖方》和一台折子戏专场。这也是重庆市川剧院首次为戏曲节带来整部大戏。这一次的演出更是俘获了一大波香港观众的心,上座率竟然远超70%。我知道,香港观众是懂戏的!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想要将《李亚仙》带到香港的决心。
这一次,我邀请了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王超院长来饰演郑元和,这也是我们的首度合作。这一版的《李亚仙》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我很期待!
沈铁梅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