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先生难忘恩师
——纪念阳翰笙先生诞辰120周年
文/徐 棻
![]() |
阳翰笙和徐棻
临时飞过来
13岁时,我见过一个名字:阳翰笙。17年后,我见到这个人:阳翰笙。
初见那名字时,我刚进初中。虽然抗战已经胜利了,挤满重庆的“下江人”大多走了。但是,抗战时期兴盛起来的话剧活动,却不但没有衰颓之势,反而因为不怕轰炸不躲警报而蓬勃发展。这时,我开始在学校里演话剧。而我的大哥竟化名“徐思波”,当起了话剧的“演出者”(出品人)。先后演出了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阳翰笙的《天国春秋》、曹禺的《日出》。因为我是演出者的妹妹,看戏可以不买票。所以,这几个戏演了多少场,我就看了多少场。有空位子就坐下,没有就贴墙根站着。结果,我不但把几个戏的台词全部背了下来,而且在家里的穿衣镜前独自表演全剧。于是,在公演《天国春秋》的那些日子里,我总能见到一个名字:阳翰笙。
岁月流逝。我长大了,参军了,转业了,上大学了,分配到四川了,进成都市川剧院做编剧了。1962年冬,剧院奉命进京演出。我和羽军合作的川剧《燕燕》,被定为开春“打炮戏”,在王府井吉祥剧场公演。
我非常兴奋,很早便由崇文门旅馆跑到吉祥剧场。当时我的任务是“打字幕”。字幕是只有唱词的幻灯片,用毛笔写在小小的玻璃板上。右手扯一片出来,左手塞一片进去。我刚做好打幻灯的准备,就看见剧院院长罗渊匆匆走来,神清兴奋而紧张。他说:阳翰老今晚要来看戏,需要给他准备一张票。
阳翰老是谁呀?一打听,就是《天国春秋》的那个阳翰笙!原来他是文艺界的老前辈,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1928年就发表了小说,1933年就上映了他的电影。他曾担任总理办公室主任,现在是全国文联党组书记、国务院文化工作委员会党组书记。
罗院长说,阳翰老原本在上海治病。因为看了《燕燕》的剧本,见全剧只有六个人。他担心戏太冷,演出效果不好,所以要飞回来亲自看看。还说,飞机落地后,他直接来剧场。罗院长跑来跑去找票,可是一张票也找不到。眼看观众相继入场,马上就要开幕了,罗院长只好找一个观众商量。说愿意付给他票钱,请他把位子让出来;说会给他加把椅子,请他坐在旁边看。那观众欣然同意,而且不肯要钱。不过,我没有等到看看阳翰老是什么样子,就坐到台沿下打字幕去了。
很遗憾,飞机晚点。阳翰老到达时,已演到第二场。他轻轻走到为他留下的位子上坐下,全神贯注地看戏。剧终时,观众的掌声久久不息,阳翰老也和观众一起鼓掌。罗院长叫我跟着他,一起到剧场前厅等候。眼看出来的观众越来越少了,阳翰老还没露面。罗院长趁机告诉我:“阳翰老是四川人,热爱川剧。1952年全国地方戏曲汇演,川剧大出风头,多亏阳翰老对每个戏出点子修改,对演出质量严格把关……他来了!”罗院长迎上去,我赶紧跟着。只见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跟在观众后面慢慢走出。啊,这就是那个叫阳翰笙的人!
我定睛一看,他个头高大,目光平和,笑容满面,声音轻柔。他语速不快不慢地说:“六个人满台都是戏。我放心了。”
深夜来电
听阳翰老一句话,全院皆大欢喜!我那颗悬着的心也落了地。忽然觉得很累,十点钟我就睡了。
不知睡了多久,有人把我摇醒,叫着:“接电话!罗院长叫你接电话!”我好生奇怪!那年月,我的亲朋无一家有电话。半夜三更,谁会打电话到北京来?旅馆里唯一的电话,蹲在服务台上。我跑过走廊转到大厅,见罗院长拿着电话向我招手。他说:“阳翰老要和你说几句话。”
我有点吃惊。看看服务台墙上的大钟,时针在12点和1点之间。心想:一定是剧本有问题了。谁知阳翰老说,他看了戏很兴奋。还具体讲出他特别喜欢的几段戏,又说很高兴我这样的年轻人愿意写川剧,并且写出了好戏。他希望我戒骄戒躁、继续努力等等……我很感动!我很想告诉他:17年前,我在海报上见过你的名字,我是演出者徐思波的妹妹。我大哥在重庆演出过你的代表作《天国春秋》,我13岁时能背下这个戏的全部台词,你是我的戏剧启蒙师……可是我抑制了冲动,始终没有说出一个字。因为我大哥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他已经成了禁忌的话题!我不便在他面前说那1946年的旧事。
放下电话后,旁边的罗院长说:“阳翰老要剧院好好培养你。你自己要努力。”
几十年间,我在剧院一路顺风,我相信阳翰老的叮嘱起了作用。因为各级领导对我都很关怀,剧院同仁对我也不吝支持。当然,我也努力不辜负他的期望。
家宴三杯酒
两天后,阳翰老设家宴一桌,说是今天要兑现承诺。
原来,1959年川剧向建国十周年献礼,进京演出了传统剧目《白蛇传》。因白娘子一角的表演难度很大,当时由三个旦角担任,分段演出。但是,一个角色一会儿换一个人,观众看着实在别扭。于是阳翰老提出:“川剧旦角谁能一人演完白娘子,我敬她一杯酒。”成都市市长李宗林闻讯,要求川剧院选几名学员专攻白娘子,“包教包练”。1962年冬我们进京再演《白蛇传》时,白娘子就由青年演员田卉文一人担任了。
入席后,阳翰老举杯致词道:“这第一杯酒,我敬你们的市长李宗林同志。请回去对他说,我感谢他为川剧艺术培养了又一批新人。”
阳翰老说的“又一批新人”,主要指田卉文那批学员。那是几十个声、色、艺俱佳的少男少女,所以他要敬李市长一杯酒。
敬过李市长,阳翰老便走到田卉文身边,笑道:“我实践诺言。你一人拉通演完白娘子,我敬你一杯酒。”当时,我不知19岁的田卉文想些什么,反正我在旁边激动不已。正当我为他人兴奋时,阳翰老却叫着我的名字,说要为新编的剧目《燕燕》,也给我敬酒一杯。我愣住:因为太过意外,受宠若惊了。
剧院从1962年12月进京,到1963年3月离开,在北京整整演出了72天。直到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剧院才携《燕燕》《白蛇传》《秀才外传》《许云峰》和一些折子戏,离开北京,开始巡演于天津、济南、徐州、蚌埠、合肥、芜湖、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安庆、九江、汉口、重庆等15个城市。历时208天、演出252场。所到之处,好评如潮。如今想来,那是成都市川剧院“最后的辉煌”。
半年之后,风云突变。惊雷炸响,浩劫袭来。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知道阳翰老的消息。只能猜想他会受些什么磨难,只有暗暗祝祷他能熬到未来......
黑暗岁月终于过去。1979年,阳翰老彻底平反,担任全国政协常委。
力挺《王熙凤》
1983年,成都市川剧院在罗院长的率领下,再度进京演出。这次带去了我的两个新戏:《王熙凤》和《跪门鉴》。《王熙凤》在文艺界内有争议,焦点是这戏的改编“是否忠于原著”。
劫后余生的阳翰老又来看戏了。自1963年第一次看见他,相隔至今已整整20年。虽然他高龄81岁,面容苍老,体态蹒跚,但是对川剧的关爱丝毫未减。他不但看戏,还参加座谈。当他听到有关《王熙凤》的争论后,就发言并整理成文章发表。他说:
“《王熙凤》这个戏,可以说是《红楼梦》戏曲剧本中一个不多见的好戏。剧本洗练、流畅。结构比较完整,文学性强。王熙凤这个豪门贵族妇女,剧中既突出了她贪婪、狠毒、弄权,写出了她“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写了她也有自己内心的苦楚和感情上的矛盾。写出了这个人很有心计、精明能干。不要说尤二姐,就是贾珍、贾琏等大观园里那些男男女女,也都斗不过她。剧本没有把这个人物脸谱化、简单化,比较成功地写出了一个性格丰满、内心复杂的豪门贵族妇女的艺术典型。尤二姐这个人物也写得成功,性格鲜明。剧中“诓尤”等重点场次,写得精彩,完全可以作为折子戏来欣赏。戏的表导演、舞美和音乐唱腔处理,也都很有创造性。整个演出有人物、有气派、有意境,使人得到艺术享受。这个戏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好的保留剧目了。听说这个戏搞了好几年,开始也只是一个有一定基础的、比较好的戏。由于不断加工提高、精益求精,才达到今天这样高的水平。这又一次说明,搞戏就是要有事业心、进取心。看准苗头抓住不放,在演出中去精雕细刻、臻于完美。
有人认为,这个戏与小说《红楼梦》对照,改动得太多了。某些情节是移花接木,他们不大赞成。我认为把小说改成戏,由于戏剧同小说的写法和要求不同,可以允许这样的改动。问题的核心在于,主要看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是否把握得准确,是否鲜明生动。小说可以描绘、叙述,可以放开来写,写得散一些也不要紧。戏剧则要求人物和事件比较集中,要求戏剧动作贯穿始终,在戏剧冲突中让人物自己来表演。所以根据小说改戏,只要人物的基本性格、总的人物生活环境、以及主要事件没有乖离原著就可以。不能按小说原来的面貌和顺序,来规范改编的戏剧。王熙凤的所作所为、围绕这个人物所开展的戏剧情节,只要是王熙凤这个人物可能的、符合人物性格的逻辑和典型环境的要求,就应当允许。写戏,写她的现实性、真实性、可能性。只要做到了,就对。(见中国文联1983年9月《文艺界通讯》)”
![]() |
川剧《王熙凤》
肖开蓉饰演王熙凤
![]() |
广西省桂剧院《王熙凤》
问《燕燕》可好
1990年,我去北京开会,趁机看望88岁的前辈阳翰笙。
“阳翰笙”这个名字,在我心里总能引起温馨的感觉,因为他联系着我的少年时代。每次看见他或者说到他,我都会想起我背过全部台词的《天国春秋》,想起贴着抗建堂的墙根看戏的情境。但是,既然1963年我没有对他提起这件往事,以后也就从未提起。虽然,我大哥早已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早已从劳教队回到重庆,早已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但,时过境迁,我也是个老人了。年轻时很想说的话,现在却不想说了。
自1983年进京演出相见,到这1990年,时光又过去了7年。这次见到阳翰老,他已是疾病缠身,行动不便。所幸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我们的闲聊半日,竟然还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说的全是文艺问题和川剧现状。他还关心着《王熙凤》的遭际,问后来怎么样。我说情况很好,许多兄弟剧种都移植演出了,四川省电视台正在拍戏曲艺术片呢。他说,那个戏都是青年演员,王熙凤演得很好。我说,那个演员叫萧开蓉。她的身材、扮相、表演、气质都很好。北京晚报有一篇文章,说她“把王熙凤演活了”。这回拍电视艺术片,还是她和原班人马。阳翰老说:“现在有了电视,许多人都不愿晚上出门看戏了。戏曲应该和电视台好好合作,利用好这个现代化的传播工具。”
后来,他又问起《燕燕》:“这个戏还在演吗?我说:“在演。到现在几乎所有的川剧团(包括云南、贵州的)都上演过《燕燕》了。而且,先后有京剧、越剧、豫剧、吕剧、粤剧、桂剧、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的许多剧团移植。1982年,京剧、川剧、越剧的《燕燕》,都拍成了戏曲电视艺术片,在同一年里播放呢。”他高兴地笑了,问:“小生还是晓艇吗?”我说:“还是他。几十年了,几乎一直是晓艇在演。都说他把李维德演绝了。”阳翰老说:“这个戏晓艇是演得好,叫他传给学生嘛。”
三年后(1993)的夏天,传来令人伤心的消息:阳翰老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川剧。
现在,我无法告诉阳翰老了:他关怀的川剧《燕燕》,我按照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重新修改加工。这戏自1962年公演,到2016年,成都市川剧院饰演燕燕一角的演员,已历八代:杨淑英、筱舫、丁惠如、刘芸、陈嘉英、雷变影、刘萍、王玉梅。王玉梅凭借出色的演唱、细腻的表情,俊美的扮相出演燕燕一角,于2011年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饰演李维德的演员,除了晓艇,还有过老艺术家谢文新,后来有有过青年演员彭恩全、孙勇波。如今和王玉梅联袂演出的,是优秀小生王超。王超以其出色的唱功和优质的嗓音,于晓艇之后为《燕燕》李维德一角,又竖起一座新的艺术高峰。
![]() |
川剧《燕燕》晓艇饰演李维德
![]() |
京剧《燕燕》刘长瑜饰演燕燕
![]() |
川剧《燕燕》
王玉梅饰演燕燕
王超饰演李维德
翰老,我想念您!您在我心里,永垂不朽!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