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程婴救孤》如何再造新经典?
http://www.newssc.org】 【2023-03-27 11:3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本报记者金涛 

上演20年,演出2000余场,全国近20个剧种争相移植——

豫剧《程婴救孤》如何再造新经典?

一诺千金,一曲忠义千古传。3月17日、18日晚,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人潮涌动,豫剧《程婴救孤》再次登陆首都舞台,收获感动无数,掌声无数。

从2002年算起,《程婴救孤》已上演20年,排演该剧的河南豫剧院二团大小演出2000余场。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20个剧种争相移植《程婴救孤》,各类演出约两万余场。一些民营剧团通过移植《程婴救孤》,有了看家戏、吃饭戏,每到一地都深受欢迎。

从《史记》中“赵氏孤儿”的故事,到纪君祥元杂剧《赵氏孤儿》、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再到中国当代各种影视、话剧、戏曲的改编版本,豫剧版《程婴救孤》以地方戏改编后来居上,脱颖而出,成为舞台上演出最多、群众影响最广、生命力最持久的改编剧目之一。

绝境突围,一出戏救活一个团,《程婴救孤》一路艰辛一路荣耀。以《程婴救孤》为代表,豫剧人李树建凭借“忠孝节义”四部曲撑起豫剧“李派”,在经典之上再造了中国豫剧的新经典。

绝境突围

某种程度上说,《程婴救孤》是李树建和河南省豫剧二团的绝境突围。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戏曲发展遭遇低谷,刚刚从三门峡豫剧团调入河南豫剧院的李树建举步维艰。在遭遇困难时,幸亏常香玉大师出面替他说了句公道话:李树建能犯啥问题?他是农村放牛娃出身,品质很好,业务能力很强,不能对人家不公。

2000年8月,李树建从河南省豫剧一团调入河南省豫剧二团。当时二团专业演员匮乏,乐队只有9人。二团的剧院只剩一个空架子,没有观众席,露天见野草。后台演员的戏箱破败不堪,戏帽如同出土文物,乐器跟柴火棒一样,演员穿上戏鞋能露出脚趾头。演出水平也不被认可,省团演出被讥笑为是“业余剧团水平”。

2001年6月,李树建出任河南省豫剧二团党支部书记、团长,开始全面主持工作。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编剧陈涌泉对李树建推心置腹说了一番话:“树建,你要想站住脚,在郑州生存下去,必须出一部精品力作,才能救二团。”陈涌泉的想法和李树建不谋而合。李树建说:“涌泉,咱俩合作,你来写,就写《赵氏孤儿》。”

为什么看中《赵氏孤儿》?原来1985年至1987年间,李树建在中国戏曲学院勤工俭学,经常在北京看戏,当时就看中几部京戏:《清风亭》《苏武牧羊》和《赵氏孤儿》。其中《赵氏孤儿》,他的恩师马长礼先生曾经演过,且《赵氏孤儿》,故事好,感人肺腑,又是名剧,改编到豫剧能沾光。

要写,那就不能按过去的路数来。这方面,李树建吃过亏。在三门峡豫剧团时,他请北京的导演排演《赵氏孤儿》,幻想一炮打响,但老戏老演,没两场就不行了,入戏太慢。

陈涌泉文学功底扎实,创新意识很强,他为河南省曲剧团创作的《阿Q与孔乙己》新颖别致,给李树建留下过深刻印象。当时河南省豫剧二团正处在艰难时期,陈涌泉血气方刚,觉得应该帮二团一把,在剧团无力支付稿费的情况下,陈涌泉一分钱没要就开始了创作。他说:“先把戏立到舞台上,观众认可了再说。”

李树建认定了要搞一台精品剧目,争取在河南省戏剧大赛上获奖。当时他认准了一个理:搞戏剧,只有拿出精品剧目,才能救活剧团,打出名气!

说干就干。李树建请导演张平粗略估算一下费用,最少要30万元。而当时二团的账面上只剩下800元钱。“就是砸锅卖铁、当了裤子,也要筹到排戏的钱。”李树建下定决心。他骑上自行车,找亲戚托朋友,四处去拉赞助。

二团火速成立导演组:从北京请来了著名导演黄在敏总把关;从洛阳请来了已经70多岁的恩师谷桂红,李树建演唱《大登殿》就是跟谷桂红学的;邀请了常香玉大师的大弟子高玉秋,领着一帮二团的老艺术家在舞台下边观看边指导,排一次,提一次意见。

“团结拼搏,滚石上山,走出困境,敢为人先”,这个后来在中国戏曲界广为人知的“二团精神”,正是此时李树建提出的。

2002年,《程婴救孤》郑州初演,不同凡响;河南省戏剧大赛,一等奖10个,《程婴救孤》拿到了最后一名。

此时,黄在敏建议再添一把火。2003年,北京舞台上“赵氏孤儿”大热,各种改编、颠覆、解构,观众眼花缭乱,专家议论纷纷。黄在敏说,咱们把《程婴救孤》也拉到北京试试。陈涌泉、张平也说,不管中不中,去凑个热闹。

著名评论家康式昭回忆当时的情景:其时也,在新潮文艺家的圈子里,在猛追时尚的某些媒体之中,言必称“解构”,文不离“颠覆”,不说“解构”,便是落伍,不搞“颠覆”,便是低能。《程婴救孤》该何去何从?看过演出,康式昭激动地“跳了出来,为《程》剧剧组的好汉们鼓劲打气”。为何?康式昭答:“因为他们勇于‘突围’,贵在‘坚守’,不盲目跟风,不追赶时髦,不去搞花花架子。而且,有胆量不理睬它,不畏惧它,不听任其摆布!”

荣耀时刻

2004年9月,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杭州举办。这届艺术节上,第十一届文华奖首次将文华奖和中国艺术节奖合并,因而较以往含金量更高。这一年, 《程婴救孤》斩获文华奖头名,创造了豫剧历史。奖项揭晓的前一夜,李树建把手机调成震动,放在胸前,焦急地等候消息,一夜难眠。获奖当晚,他却连上台领奖的勇气都没有。李树建说,不获奖,心酸,获奖了,还心酸。

2004年4月,河南省报送两台剧目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省里报两个名额,《程婴救孤》排第二位,险失参赛资格。好在评委看好,经过一番努力, 《程婴救孤》以地方戏第三名的好成绩顺利拿到艺术节入场券。河南省豫剧二团的人说,终于看到希望,二团要站起来了。

但能不能拿到大奖,谁心里都没底。要改戏,要筹资金,压力山大。

去杭州之前,紧锣密鼓排练。二团没有像样的剧场,借用的省三团也是年久失修,排《程婴救孤》,光灯光有上百只,三团剧场从来没这么用过。装好台,晚上准备开排了,舞台上的横梁突然间开始往下塌,原来是横梁不堪灯具重负。戏是排不成了,还得赔偿损失。再过几天,北京的专家就要来看戏,怎么办?只能连夜联系其他剧场。第二天道具转场,郑州恰逢大雨。离郑州不远,李树建老家汝州也在下雨。姐姐从老家打来紧急电话,80多岁的老母亲骨折在床,因房屋漏雨,床上铺着塑料布遮雨,屋里摆着洗脸盆接雨……李树建一听,恨不得立刻回家,但想着即将到来的演出,也只能偷偷落泪。

参加大赛,省里拨了一些钱,但都用在了灯光、音响、服装、道具上。最后发现,去比赛的路费住宿费还没有着落。演出、改剧本、重新学词,李树建压力本就不小,还要四处筹钱,这一急,住进了医院。山穷水尽之时,李树建接到了山西方面一个电话,家里老人去世,希望二团过去演出。省团再穷,也不至于去哭丧,但那一刻李树建心动了,他问,一场戏多少钱?对方回答,三天五场,五万块钱。李树建立马说,中,马上办出院手续。

当李树建和演员到了山西,所有人都蒙了:几百米的花圈,从下车的地方摆到主家门口,演出就在棺材前。吃饭时,演员和披麻戴孝的孝子一块。大家边吃边落泪。最后一天老人入葬,主家说,李团长是梅花奖演员,山西观众都认识,能不能在坟上唱一段?李树建没办法,又领着演员在坟上唱了一段。看的人都说,李团长真入戏。李树建心里却明白,这哪儿是入戏,是真委屈。为了豫剧,为了二团,忍了。

每次想起老母亲,李树建就会想起《苏武牧羊》中的唱段:“扶汉节双膝跪把爹娘跪拜,原谅儿受皇命吃粮当差”;每次想起这次哭坟,李树建也深深理解程婴遭尽世间唾骂与白眼:“为救孤我遭人唾骂千万遍,为救孤我忍辱含垢这十六年。十六年哪,十六年哪,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十六年我经历了七灾八难,心头上始终压着一座山。”

《朝阳沟》编剧杨兰春说:“走马观花不如下马看花,下马看花不如亲自种花。”李树建对此深有感触。演员要刻画好角色,离不开切身体验,离不开生活的打磨。戏里戏外,都是生活。

为帮助李树建,很多人默默付出。二团老干部陈甦仁把住院的救命钱赞助给二团做路费,李树建感动得跪在地上磕了个头,随后背着半箱子药就去了杭州参赛。

杭州,东坡大剧院。李树建回忆,那是两三年中演得最好的一场。无论表演,还是音响、灯光,甚至舞台上下雪,平常大小不匀,那次雪都下得漂亮。大幕合上又拉开,谢幕四次。大幕再次合上时,全团同志抱头痛哭。

颁奖前一天,等了一晚上李树建也没等来消息。第二天中午正在吃饭时,电话响了。听到获奖消息,李树建走到走廊尽头,任泪水长流。他跟导演张平说:“走,我给你买领带,给你买白衬衣,你去领奖。”获不获奖,李树建心里都不好受。

编剧陈涌泉并没有现场分享这份喜悦,那一刻,他正一个人孤独地在郑州医院里守候病危的母亲。赴杭州参赛前,陈涌泉母亲被送进医院,接连下了几次病危通知。本来去杭州的火车票已经买好,只能留在郑州。《程婴救孤》获大奖的消息传来,老母亲已经昏迷不醒,两天后就去世了。

感恩时代

一条大河的波澜壮阔,不仅在于源头就有大江大河的气象,更在于沿途百川汇流;一部精品剧目的创造,既得益于创作者的不懈努力,更在于它能够与时代精神血脉相连、气息相通。

获得文华大奖后,《程婴救孤》又屡获殊荣:2005年,《程婴救孤》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一名;2007年,《程婴救孤》获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程婴救孤》剧本入选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语文教材……

全国各地近20个剧种主动移植《程婴救孤》,包括婺剧、潮剧、秦腔、晋剧、上党梆子、赣剧、淮剧、吕剧、黄梅戏、汉剧、扬剧、花鼓戏、蒲剧等等。梅花奖得主、婺剧青年演员楼胜告诉李树建,《程婴救孤》在浙江金华有些业余剧团改编后已经成了看家戏、吃饭戏。《程婴救孤》中“十六年”的经典唱段,板式、唱腔不好改编,婺剧最后移植时完全按照豫剧原版演唱。

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程婴救孤》还代表中华文化出海。截至目前,该剧已经走遍了29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程婴救孤》走进百老汇,继梅兰芳大师1930年在美国百老汇演出83年后,豫剧成为第二个走进百老汇的中国剧种。无论东方西方,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程婴救孤》每到一处都获得广泛认可。李树建说,这证明《程婴救孤》具有世界共通的意义,这坚定了他继续往前走的决心。

《程婴救孤》之后,李树建紧扣“忠、孝、节、义”这四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精心选题,改编创作了《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义薄云天》,成功在豫剧舞台塑造了倡“孝”的张元秀、歌“节”的苏武、赞“义”的关羽,以艺术的守正创新彰显当代艺术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年前,《程婴救孤》克服重重困难立在了舞台上; 20年前,趁着北京舞台“赵氏孤儿”大热,《程婴救孤》凭一腔热血一股冲劲进了京城,战战兢兢在各种改编版本中突围;20年后,《程婴救孤》带着一路艰辛一路荣耀又来了,这一次,是继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之后,历经3年疫情,中国豫剧人再次集体出征。3月16日至20日,李树建携河南豫剧院二团、西安市豫剧团、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开启“春色满梨园大戏看北京——豫剧晋京展演周”,六场大戏中,李树建携弟子演出一场《清风亭上》,两场《程婴救孤》。《程婴救孤》这部经典之上的新经典,再次登上首都舞台接受观众检阅。

【相关链接】

《程婴救孤》创演二十年专家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金涛)近日,由中国艺术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河南豫剧院、西安演艺集团、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共同承办的豫剧《程婴救孤》创演二十年回顾展暨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和河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月阳主持。刘侗、赵洪、王绍军、冯向军、赓续华、王守国、刘景亮、景俊美、寇雅玲、杨诚勇等专家、评论家,谢涛、曾小敏、贾文龙等知名艺术家参与研讨。

研讨会开始前,大家观看了“《程婴救孤》二十年”回顾短片和由豫剧、秦腔、粤剧、婺剧、蒲剧演员表演的五个剧种版的《程婴救孤》,为《程婴救孤》主创团队,编剧陈涌泉、总导演黄在敏、舞美设计薛殿杰、灯光设计伊天夫、导演张平、作曲赵国安、配器和指挥李宏权等,以及河南豫剧院二团《程婴救孤》演职员们颁发了纪念杯。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