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人才培养,标准化的戏曲教材建设是关键
http://www.newssc.org】 【2023-03-06 11:08】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戏曲教育是我国中、高等教育(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人才培养是我国戏曲传承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中的诸多要素中,标准而优质的教材是基础,也是根本。戏曲教育的高效健康发展、戏曲人才培养的优质体现离不开标准化的教材建设。根据调查了解,目前,全国戏曲教育教材建设堪忧,开展戏曲中、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教案基本为校本教材,尚无全国通用的标准化戏曲教材。

加快戏曲教材建设非常必要,且迫在眉睫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是民族发展的力量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亮丽名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在世界文化多元交融的背景下,保持民族特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类型,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代表性的民族艺术和贡献给人类世界的重要遗产,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魅力无穷。戏曲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而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戏曲人才培养。由于没有标准的戏曲教材,导致教学开展随意性和人才培养规格低水平的现象普遍存在,全国一百多所开展戏曲教育的中、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师质量、教学开展、教育程度与戏曲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与高水平高规格的戏曲人才需求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差距,直接影响到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和创新发展。

戏曲教材建设势在必行,且具备基础条件

首先,戏曲学校教育早在上世纪前半叶就有所开展。1904年建校的京剧科班“富连成”,与1912年建成的集教育与演出为一体的秦腔科班“易俗社”,都形成过作用于教学开展的以剧目教学为主导的教材教案,这些教学材料与具有丰富表演艺术经验积累的演员艺术家有机结合,共同成为戏曲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戏曲“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学演结合”的教法,与标准而规范的教学要求,促成了这些科班戏曲人才的科学培养与有效成长。

其次,“口传心授”的教育理念长期在戏曲教育行业中被墨守成规地遵循沿袭,其流传至今有深层次的特殊原因,既有戏曲教育的技艺传承的独特性,也有一些保守思想陈腐观念作祟,还有从事戏曲表演行业的部分演员演奏员转行做戏曲教师不能胜任教材编写工作的原因,以及对“口传心授”的简单化机械化片面化理解。随着科技进步,戏曲教育手段不断丰富,戏曲教育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全面地改革创新、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已具备了条件。

第三,从事各剧种戏曲人才培养的院校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校本教材建设(如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编写的京剧教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编写的越剧教材、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编写的晋剧教材),一些行业组织(如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全国文化艺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在努力推进戏曲教材建设。这些教材编写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经验,但是缺乏站在全国戏曲行业总体层面的高度,没有做到地域性与普遍性、全面性的深入结合。

第四,随着教育部逐渐完善和出台实施戏曲专业教学标准,也为标准化的全国通用的戏曲(剧种)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戏曲教材建设要面向全行业、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现代科技为戏曲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戏曲教材建设要打破常规,做到“政府督办、行业主导、全国联合、院校协同、出版推进”,以教学开展为抓手,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行业联动为方法,从教学内容到教材形式,从教学对象到教学手段,从演员演职员到后台服化道技术人才,从线下到线上,从课堂基础教学到舞台实践教学,从传统戏曲的基本功法到现代戏曲的创新发展理念,全方面、多维度开展教材建设,使新时期的戏曲教材科学精准地服务于戏曲人才全面培养,服务于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刘侗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院长)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