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童话”——越剧《钱塘里》导演策略小议
http://www.newssc.org】 【2023-02-20 10:30】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邹红  

“钱塘里”,一个很杭州,很浙江,很吴越的地名。杭州古名钱塘,浙江流经杭州段即为钱塘江,而西湖又称钱塘湖,所以,看到“钱塘里”这个名字,自然会想到白居易那首题咏西湖的名篇《钱塘湖春行》,眼前浮现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的西湖春景;更会想到柳永写杭州的名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当然,还有欧阳修《有美堂记》“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的称誉。唐诗宋词中的钱塘,那个“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可以“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钱塘,自然构成了现代人心目中的钱塘里想象。

而作为一出越剧剧名,尤其是演出者为著名的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钱塘里”三字也难免会令人产生联想,以为剧本讲述的应该是一个发生在钱塘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毕竟小百花剧团的代表作大多属“才子佳人”类题材,如《五女拜寿》《西厢记》《陆游与唐琬》《红丝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新戏《钱塘里》延续其传统亦在情理之中。

不过,持有此种想法的观众肯定要失望了。作为小百花越剧院第一部现代题材的作品,越剧《钱塘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先前之作有着明显的差异。作为剧情的发生地,“钱塘里”的地域指向实为当下杭州的钱塘新区,剧中主要角色为打工者和都市白领。而其故事则是由一起都市常见的电动车撞人事件展开,围绕肇事者和受害者之间的误会、冲突、化解构成全剧的主线,最终讴歌了诚信、包容以及推己及人、勇于担当等可贵品格,传递出“有爱相伴,再难不难,以善相拥,平凡不凡”的社会价值取向。

虽然现代题材的越剧作品已不鲜见,但如何以越剧的形式呈现现代都市场景,讲述一个当下发生的故事,对于像小百花越剧院这类习惯于传统方式的演出者来说,仍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

难点主要有二:首先是舞台表现形式。在建组会上,导演王延松特别指出:“很显然,这种看似背离古典戏曲程式的现代题材叙事,给作曲家音乐叙事以及演员的表演提出很大的挑战,也是导演总体把握的难点和重点。”王延松应该是意识到传统的越剧表演形式与《钱塘里》讲述的现代生活内容存在较大的反差。概而言之,《钱塘里》剧本讲述的当代人的故事必然要求一种写实化、生活化的舞台呈现,而传统越剧(戏曲)的程式化演出则与之相抵牾,那些在传统剧目演出中必不可少的身段、程式,如果照搬到现代题材作品中来,则显得不伦不类。其次,剧情本身的某些处理,如人物性格的类型化、结局的理想化,以及过于倚仗误会、巧合等,这些在传统戏曲中司空见惯、不以为病的表现,在强调生活真实的现代题材戏剧中就难免会被苛求。或许正是有感于此,王延松将越剧《钱塘里》视为“一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生活艰辛与酸楚的成人童话”,因为该剧所呈现的“令人意外而感动的人性光彩,或许只能在童话中存在”。

王延松因此将越剧《钱塘里》的总体形象概括为“‘钱塘里’的成人童话”,对《钱塘里》的理解也包含了“成人”和“童话”双重意蕴,前者意味着作品必须符合成人对生活的认知逻辑,后者则允许作品带有某些童话色彩,可以不完全拘泥于生活真实。将越剧《钱塘里》的总体形象定位于“‘钱塘里’的成人童话”,不只是为构成戏剧冲突的误会、巧合乃至理想主义寻找到一个合理的支撑,同时也给该剧的导演提供了更多腾挪闪转的余地,赋予舞台更大的再创作空间,使之得以在“成人”(物理真实)和“童话”(心理真实)之间自由驰骋,更好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各自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

现代都市生活题材也决定了《钱塘里》势必放弃传统的程式化表演而借鉴话剧。王延松对演员提了三点要求:“投身新生活,唤起新体验,塑造新样貌”。这无疑是话剧演员,尤其是体验派演员创造角色的方法,其目的则在于通过对角色生活的体验让演员进入特定的戏剧情境,获得角色外部动作的心理依据,从而完全摆脱之前戏曲程式化表演习惯的影响,真正做到由内而外,自然呈现。

自“童话”一方而言,导演可以不受镜框式舞台的限制,灵活变换演出场景和空间,更可以随意调动群演、歌队以营造情境,烘托气氛,并将戏曲的虚拟性与话剧的无实物表演结合起来,在写实和写意之间形成某种平衡。同理,舞美也可以化实景为虚景,通过不同的霓虹灯线条组合勾勒出城市的轮廓,既有效地彰显了现代大都市的时尚感,又与传统戏曲布景简约洗练的审美风格相吻合。

著名导演焦菊隐在《略论话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一文中指出:“话剧和戏曲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丰富的正确关系,应该是两者相辅相成,而重点又是保持本剧种的特色,并发扬和发展这些特色。”越剧《钱塘里》正是如此,尽管王延松大量吸纳了话剧乃至歌剧的表现手法,尽管舞台上讲述的是一个当代题材的故事,但仍是吴侬软语,仍是越剧声腔,仍是细腻柔美,情韵盎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越剧的底色。

守正而兼顾创新,现代而不失传统,这或许是越剧《钱塘里》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功。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文联特约评论家)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