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荷叶:由川剧衍生而来的说唱艺术
http://www.newssc.org】 【2022-12-23 09:59】 【来源:成都方志】

作者:李胜兰

荷叶形成晚于川剧。传说是跑摊的川剧班散伙时,一位艺人只抢得一面苏镲,因生活所迫,就在用苏镲沿街敲打的同时,用川剧的腔调演唱,从而形成荷叶这一曲目。四川荷叶主要分布于老四川汉民族居住区域,如成都、重庆、自贡、内江、泸州、宜宾、万县、涪陵、遂宁、绵阳、德阳等地区。乐器是苏镲,因其主要伴奏乐器形若荷叶,其柄部系以红绿绸带,故名“荷叶”。荷叶形成于清朝中期,与金钱板组成了四川曲坛的姐妹花,多数荷叶演唱者同时也是金钱板的表演者,如已故大师邹忠新。其唱腔均来自川剧,击打节奏也是按川剧锣鼓点子来敲击。

四川荷叶表演《蜀山情》

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荷叶较为流行。到光绪年间则出现众多的荷叶演唱高手,如刘宝山、杨永昌、万年宽、闵贵庭、董仲良等。清末至民国期间,四川荷叶在发展过程中,不再完全依赖川剧演唱,发展为以说唱故事为主;形式上也有所改进,可多人同台表演;同时在调式上也融合四川民歌曲调,从而使表演形式和曲调多样化了。

抗日战争期间最为兴盛,艺人们演唱十分活跃,出现了大量的宣传抗日战争题材的曲目,如《士兵之声》(施谊作)《王将军勇战》(周敬承作),因此也涌现出象何克纯、邹忠新、王德成、王安福等一批优秀的荷叶演唱艺人。

新中国成立后,荷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表演艺术上逐渐成熟,风格上简约明快,不拘一格、雅俗兼备;形式上可歌可舞,且易于表演;内容上题材广泛,为自编自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是四川曲坛的一朵奇葩。

四川荷叶表演《娃娃闹春》

四川荷叶最初是一人演唱。开演时,表演者先打一段前奏,称为闹台,后再说正书即正式表演。荷叶与金钱板的表演很相近,多为川剧唱腔表演,只是荷叶唱得多些,动作少些,因此有“文荷叶武金钱”之说。所以可表演荷叶的就会打金钱板;表演金钱板也可以唱荷叶。荷叶与金钱板同板腔体,有一字、二流、快二流、三板等板式。每个唱板都有“起腔”“行腔”和“尾腔”三个部分。起腔用于唱段开始,有放腔、放帽子两种说法。放腔用于散唱(无板),放帽子则用于韵白(只念不唱)。行腔是唱段的主体,尾腔是唱段的结束腔。荷叶后来发展到二人或者三人对唱等形式。有长篇、短篇小段之分,长篇多为历史故事,如《罗成修书》《南阳关》《空城计》等,每部可说唱数十天甚至数月之久。短篇则二三十分钟或几小时不等,如《耗子告猫》《小菜打仗》《打虎》《除霸》等。

四川荷叶表演《放河灯》

荷叶伴奏乐器有铜制苏镲面(圆形中间凸,托直径约六寸);檀板一副(艺人称提手,由两块长约七寸、宽约一寸六分、厚约三分的檀木板组成);竹筷一根,用于击打苏镲。

四川荷叶在唱腔上最初沿袭川剧的高腔曲牌,后吸收昆曲、胡琴、弹戏、灯戏及四川民歌的曲调,从而形成独特的唱腔、调式。在表演时用竹签击打铜制苏镲和木制的檀板,发出不同响度、节奏以控制演唱节奏、烘托场景气氛,从而起到调动演员和观众情绪的作用。由于荷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求新求变,一度与川剧形成了竞争对手,这不仅促进了川剧自身的发展,也为川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川荷叶在这一百多年兴衰过程中,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活跃于曲坛的舞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文化服务和精神上的享受。

来源:成都方志

作者单位:成都市地志办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