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咚……咚咚……”唱腔和鼓声穿过晨雾,叫醒1959年泸州的寻常一天。泸州长江边晨雾缭绕,对岸山壁“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若隐若现。晨雾中,14岁的黄成玉与70余名同学手捏兰花指,抬头挺胸,练习吊嗓、敲鼓等川剧基本功。
多年后,电影《霸王别姬》上映,黄成玉看得泪流满面。那些清晨仿佛昨日一般,像是一场梦……
免票看戏 黄成玉用眼学习用手“偷戏”
今年12月2日,77岁的黄成玉涂上口红,爬上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的木楼梯,看望她的“老伙伴”——小鼓。
黄成玉父亲黄治华的名字,出现在“泸州河”川剧前辈鼓师、琴师荣誉名单上。黄成玉用过的小鼓陈列在玻璃柜中,斑驳的鼓面记下了千百次的敲击与回响。
1959年,14岁的黄成玉被黄治华送进泸州专区戏剧训练班,进校前,黄治华告诉女儿,打好基本功,为泸州河川剧作贡献。训练班先是在中巷子的紫云宫开课,后搬至澄溪口王爷庙,黄成玉依稀记得庙里有一个雕梁画栋的古戏台。
作为家里的大姐,黄成玉告诉自己:学成了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再苦再累,川剧这碗饭都吃定了。泸州专区戏剧训练班一周上6天课,黄成玉利用休息时间,带着笔记本去泸州川剧团所在戏院“偷戏”,检票员看她是训练班学生,从不向她要票收费。在戏院昏黄的灯光下,黄成玉瘦小的身子挤在八九百个戏迷中,用笔记下台上鼓师的演绎方法和细节。
毕业后,黄成玉进入纳溪川剧团,与演员合作演出《霓门会》,她全神贯注地盯着演员的每一个动作,精确地给出手中的每个节奏点,演出得到了台下老师们的肯定。黄成玉从此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川剧人生。
南城、北城、小市……泸州各大戏院都曾响起过黄成玉的鼓声。1995年,黄成玉退休,被泸州河川剧团返聘,传承和教育下一代川剧人才。
倾囊相授 让泸州河川剧一直传承下去
2020年暑假,泸州河川剧团司鼓杨建文邀请老师黄成玉来看自己学生黄鑫的排练。16岁的黄鑫打了一出《打黄盖》,听到一半,黄成玉心想:“这个娃儿基本功好,该吃这碗饭。”
黄成玉想把自己的川剧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眼前的这个孩子,“我已经这个年龄了,不想把这一辈子的川剧经验带进棺材,我希望泸州河川剧能一直传承下去。”从此,黄鑫称呼黄成玉为师公。
川剧有句行话:七分打,三分唱。黄成玉告诉黄鑫,小鼓乐师最难的地方,是与演员在戏台上的默契合作,演员出一个动作,你就要给一个锣点,乐师和演员是一种互相配合、互相成就的关系。要攻克这一难点,唯有不间断的排练和磨合,一个点位没打准,都要从头开始,这不但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也考验着演员和乐师的感情和耐性。
无数次的“从头开始”,也曾让“00后”的黄鑫想过放弃。黄鑫父亲黄开全与师公黄成玉的支持,一直推着他在川剧这条路上坚持下去。
黄开全曾是一名泸县川剧团的小鼓乐师,1986年剧团解散后,为养家糊口,他放弃了川剧,转而从事化纤生意,他一直默默鼓励黄鑫走自己的路。
黄成玉行动略有不便,但她依旧坚持从杜家街坐公交车前往江阳西路的排练场地,向黄鑫传授川剧经验。黄成玉告诉黄鑫,川剧司鼓就是西方交响乐的总指挥,你的一举一动都串连着整出戏的表演和演奏。在戏台上,你要达到一种“无我”状态,不能有一丝杂念,给出的每一个节奏点既要准确又要有临场的变通。
一场戏打下来,黄鑫脑中还充斥着戏中演员的走位、小鼓的节奏……他常常需要用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让自己慢慢从剧里走出来。
这两年,黄成玉对黄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当年父亲送自己进训练班前的那句话:“打好基本功,为泸州河川剧作贡献。”黄鑫一直记着师公的教诲,摊开双手,老茧和伤口布满了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手。
最近,黄鑫与非遗保护传习所的三个伙伴组了乐队,在川剧排练之余,拿起吉他敲起架子鼓练习流行歌曲。黄鑫说,架子鼓和川剧小鼓有相似的地方,希望以后能在川剧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让川剧被更多年轻人接受和喜欢。黄鑫还将个人抖音账号变成了川剧演出的展示平台,视频点赞量轻松破万。黄鑫的这些新潮探索,得到了黄成玉的肯定,黄成玉告诉黄鑫:“我不是一个守旧的人,只要能让更多的人爱上川剧,让川剧一直传承下去,我都支持。”
泸州日报记者 袁轶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