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泸州河川剧《潮起大江》在四川省歌舞剧院首演,现场观众多次鼓掌叫好,网络直播平台在线观众突破95万人次。
![]() |
泸州河川剧《潮起大江》现场剧照。 泸州市非遗所 供图
传统的川剧为何在线上线下“圈粉”无数?主创人员是如何抓住观众共情点的?泸州日报记者采访了该剧的相关编剧和演员。
《潮起大江》由作家段文汉根据其爷爷生平事迹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放滩》改编而成。该剧讲述革命时期的泸州故事,是一部具有感染力的近代四川革命史“宣传册”。
编剧姜徽介绍,在改编过程中,自己将小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剧情做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和提炼,通过串联保路运动、护国战争、川滇军阀混战几个重要事件,将舞台人物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线。姜徽有意避开了宏大叙事,把这些历史大事件放到故事和人物背景上,只着眼于普通百姓,演绎这些普通人在革命大潮中命运的起落沉浮、情感的喜怒哀乐,尽可能生活化地去表现民众的觉醒过程。
在《潮起大江》第四场与第五场之间,有长达几年的时间跨度,按照戏剧发展的需要,故事必须要走向尾声和高潮。如何克服这个时间跨度,把戏自然地推向高潮?姜徽在创作时,剧本改到第10稿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段文汉及导演蔡少波的指导下,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加快了戏剧节奏,才顺利完成了这出戏的改编。
川剧是一场集体创作。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场次之间如何过渡和衔接,是一直困扰姜徽的问题,蔡少波和市非遗所所长包靖建议加入川江号子用于分场。试戏后,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把川江号子保留下来,因为这既有地方特色,又让场次衔接更加顺畅。
包靖介绍,这部戏的主演、导演、音乐、舞美、造型等都是一流水准,是各方面的“顶配”。主演是曾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的伉俪夫妻——王超老师和虞佳老师,夫妻俩可谓是川剧界的“影帝影后”,两位演员时而低吟浅唱,时而激愤高歌,在台上用足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塑造出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并引领着观众的情绪,与剧中角色一同体验喜怒哀乐。
姜徽表示,沈敬东饰演的马六,角色性格暴烈,是个泼皮无赖,非常善变,但沈老师的表演就像是变色龙一般,随机应变,游刃有余,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自己心目中的马六。“市非遗所的年轻演员也很棒,他们的角色虽小,但一点都不马虎,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表演卖力又认真。”
原著作家段文汉看完戏后表示,戏曲界一向有个说法——“戏褒人”和“人褒戏”。所谓“戏褒人”,就是一部好的戏剧,可以让演员光彩照人,从而成就了角儿;而“人褒戏”则是优秀的角儿凭借杰出的演技,可以升华一部平庸的戏,让戏更有看头。而《潮起大江》这个戏,既是“戏褒人”,也是“人褒戏”,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泸州日报记者 袁轶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