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淮
川剧团在什邡市传薪书院常驻,如果没有特殊事情,乐队四人组合,锣鼓擅板,丝竹管弦,大幕开启,每天下午两点准时演川剧。
演出剧目有连本戏,明代历史故事剧上下本《孝子冤》,历史故事剧《九龄救主》《汉宫双后》;传统折子戏《长生殿》《打柴劝弟》《画梅花》《马前泼水》《重台别》《花田写扇》《秋江》 ……清晨,书院门口长方形小黑板上,白色粉笔书写的剧目两天一换,就有牵着孙儿的老爷爷,提着塑料袋青绿菜肴的太婆站在黑板前,鼓起眼睛看,看了后,嘴里就约人,或者摸出老年手机,打电话找朋友,下午一起来看川剧。
剧场中间有过道,两边靠背椅子,虽然旧,也不是一种样式的椅子,但还结实。下午的观众多时四五十人,少就二三十人,15元一张票,大爷太婆在大门口交钱买票进场。坐座位上,稳稳当当,等待开戏。靠墙边有暖水瓶,渴了拿出自带水杯去添开水。
戏开演了,有人叫好,声音不大;有人敲着椅子边,与台上鼓师的点子对应,脚一下又一下打着拍子;有人摇头晃脑,陶醉一番;有人打瞌睡,闭起眼睛。一出戏完毕,有人走到台前打赏,花篮摆在台口,可以把钞票卷起来放花篮上,也有直接点名道姓,打赏今天的花旦、青衣、花脸、武生。
成立于2006年的剧团,是民间艺人组成的演出队伍。他们秉承“粉墨春秋,演不尽悲欢离合世间情;川戏人生,终难舍酸甜苦辣传承意”的宗旨,演员们川剧演技功底扎实,且自编自导兼推陈出新。他们每年演出500多场次,足迹遍及三台、绵阳、德阳、江油百余个乡镇。2016年,他们曾登上了浙江嘉兴乌镇中国乌镇戏剧节舞台,驻演6天18场20多个折子戏,展示了川剧的锣鼓、妆容、行头、唱腔、唱念做打的功夫、绝活(变脸、吐火、水袖、啃烛),赢得了众多粉丝与国际友人的称赞。
剧团演员多数是50来岁的人。他们说,现在年轻人学习川剧的少,观众也是老年人多。他们又说:活着,就要唱着、演着……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