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 杨华春
说到川剧的魅力,很多人脱口而出的就是经典剧目《白蛇传》。据不完全统计,从1952年王天林导演的黑白电影《白蛇传》至今,至少有超过60部根据白蛇故事改编的影视戏剧、动画作品。可以说,每个年代都诞生了颇为经典,能够作为代表的《白蛇传》。川剧《白蛇传》为什么能独领风骚,传承不衰?四川省川剧院创编室主任樊明君一一揭秘。
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奇之一的白娘子传奇,在我们几乎所有的文艺形式与体裁中均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演绎和表现,在戏曲舞台上,《白蛇传》也是几乎所有戏曲剧种都有搬演、传承且各具特色与魅力,其中尤以京剧、昆曲、粤剧、婺剧和川剧的《白蛇传》传演最为广泛,不同剧种的《白蛇传》各具特色与发展,比如拥有“天下第一桥”赞誉的婺剧《断桥》,比如融变脸、吐火、托举、水斗、踢慧眼等技巧展示于一体的川剧《水漫金山》,又比如近两年的“破圈”作品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等。
戏曲舞台上的《白蛇传》在“游湖借伞”“端阳惊变”“仙山盗草”“水漫金山”“断桥重逢”等故事情节的讲述上其大致的脉络基本一致,但在其具体的表现手段与舞台演出呈现方式上却各具特色、魅力独显。
川剧《白蛇传》在颂扬白娘子追求爱情忠贞、褒扬小青儿一诺千金的主题上与其他剧种的《白蛇传》都是一致的,川剧《白蛇传》的独特性也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表现手段与舞台呈现上,其中男青儿、王道陵、紫金铙钵等角色为川剧《白蛇传》所独有,由这几个独有角色而创造出来的托举、吊打、变脸等川剧表演绝技也成为川剧《白蛇传》有别于其他戏曲剧种《白蛇传》的特色标志。川剧《白蛇传》既是一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经典,又是一出川剧院团传承搬演最多的常演常新剧目,几乎所有的川剧院团都会演出《白蛇传》、每一批川剧学员学成汇报时大多也会排演《白蛇传》,在近年举办的第四届四川省中小学生川剧传习展演活动中,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广安市广安区厚街小学的中小学生们集体传承演出了《白蛇传·盗仙草》和《白蛇传·金山寺》,川剧《白蛇传》受欢迎和普及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在不断地传承演出中还逐渐形成了每逢端午佳节就演出川剧《白蛇传》的川渝民间民俗,今年端午佳节,重庆市川剧院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特别演出了川剧《白蛇传》,与川剧观众一道共度文艺端午。
川剧《白蛇传》还是川剧海外传播交流演出最多的一出传统剧目,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和重庆市川剧院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和年代在海外交流演出川剧《白蛇传》,演出足迹遍布欧洲、美洲、亚洲,收获“东方的芭蕾”等赞誉。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