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琴英
伴随着炎热的夏季,2022年四川省第二届“剧美天府”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成都主会场及德阳、广元、南充、宜宾4个分会场火热开展。文化部“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现代川剧《文昌第一福》吸引了大批观众。
![]() |
现代川剧《文昌第一福》展演(图片由唐虎提供)
《文昌第一福》以乡村振兴为时代背景,以文昌文化发源地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某村为故事发生地,讲述了村支书玉兰带领村民弘扬文昌文化,探索文旅结合、产业富民之路,由此牵出尘封半个世纪的动人故事,在围绕文昌年画“天下第一福”展开的一段非遗传承人历经磨难、不改传承文化初心的故事中,融入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非遗”“继承与创新”“历史与当下”“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等时代关键词,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以人为中心,主题突出,强化文昌文化传承的世代乡愁
《文昌第一福》的非遗故事讲述始终以文昌年画相关人物为中心,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承者的乡愁、命运结合,让故事在简单中见曲折、在温情中感染人。
剧中人山爷爷、奶奶、师兄等人原本都是七曲山下的村民,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昌年画的优秀传承者。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昌文化也以修建传习所、培养传承人等方式发扬光大。文昌文化传习所主体修建即将完工时,在台湾出生、长大的天天来到村里,寻找文昌年画“天下第一福”。当天天身上的玉佩和玉兰之女小芳身上的玉佩被玉兰确认是同一块玉佩的两半时,山爷爷震惊之余,向养女玉兰吐露了她生父因救他而死、她母亲尚在台湾的身世之谜。最后,玉兰妈妈重归故里,从此,分离了半个世纪的三代人最终团聚。
![]() |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淑梅饰演村支书玉兰
团聚的亲人们积极想方设法重振文昌文化。村民得知山爷爷的“天下第一福”已被烧毁,担心祖传画技失传,山爷爷“画是我的命,画是我的根!画里有我的梦,画里有我的魂”的呐喊式表白,把老一辈非遗传承人历经沧桑对文昌文化痴心不改的热爱和坚守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我们震撼、感动之余,深感正是有这样一群受尽委屈、受尽磨难仍然初心不改的中华文化守夜人,乡村振兴之路的文旅结合、富民强村才成为可能,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豪迈自信地走向未来才成为可能。
剧中村支书玉兰的大气、理性、宽容、感恩,山爷爷战胜怯懦的勇气、担当,奶奶人在天涯心在祖国的赤子之心,天天的孝顺等等,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如水墨山乡之清泉,从不同侧面汩汩流来,汇成了一曲人性之美的赞歌,真实、生动地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文昌文化非遗人的生命群像、文昌文化非遗传承春天的到来。
以文为元素,主次分明,突出文昌文化坚守的精神血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推动一个民族不断前行的内驱力量。文昌文化以道家思想为源头和血脉,兼容儒家思想,并以佛教思想为补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文昌文化的核心思想为“真、忠、孝、仁、善、美”,音乐、绘画、著作等为其艺术形式。其中,绘画方面有年画、壁画、插画等,以年画为主。
梓潼县年画艺术源远流长,年画艺人手艺精湛,文昌年画现在已走向世界,成为天涯游子思念祖国的精神桥梁和心灵慰籍。“天下第一福”便是这样一帧贯穿全剧主线的年画作品。
剧中,针对天天重金悬赏寻找年画引发的矛盾,村支书玉兰劝诫村民:“文昌画讲的是和气喜气,比绝活并非是赌气斗气;胜了的长志气不要神气,输了的鼓勇气不能泄气;画里有魂有灵气,画里有忠有义气,画里有德有骨气,画里有道有豪气;乡下人堂堂正气,新农村虎虎生气;要提气不怨气,正心气好风气,人气福气牛气傲气,要为全村争口气!”
这里不仅把文昌年画的文化精神作了艺术阐释,也将根性文化在培根铸魂、规范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呈现。
文昌文化来自民间,剧作还以此串起丰富的民俗文化。从文昌文化传习所上梁仪式中的民间歌舞、上梁宴的九大碗、上梁主持者高声诵念的祝祷词,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既追求生活的美好浪漫又心怀敬畏、恪守礼义的规范;从文昌年画“五福临门”“连升三级”“花开富贵”等传统吉祥画名的寓意里,又可触摸到中华文化既食人间烟火又勇敢、利他、家国为念的仁心大爱。剧末,几十年未曾再作《天下第一福》的奶奶和山爷爷脱口说出“手绘、版印、描金、贴片、堆锦、包纱、滚线、捧线、挤线”等年画绘画技巧和工序时,年画非遗传承人的坚韧、执着和对中华文化深入骨髓的爱,又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英勇无畏、技艺精湛的中华精神和大国工匠本色。
![]() |
传统特色乡宴展示(图片由唐虎提供)
在文化呈现中,该剧诗、书、画结合,还特别凸现了虚实相生、诗意淡远的中华审美风范。剧中用水墨山乡画作为主要舞台背景,用一分为二的龙凤玉佩作为人物相互辨认的关联物件。水墨画、玉、龙、凤等这些符号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内涵和中华审美特征。它们象征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但美好依然,思念依然,中国心、炎黄魂从不曾改变。这种情感是非遗传承人无惧命运跌宕,纵使天涯海角也永远不变的矢志不渝、骨肉牵念。山爷爷、奶奶两位老人半个世纪后龙凤合笔,激动地重画“天下第一福”时,我们看到的是不屈坚守的非遗传承人用生命、智慧和血汗续写中华文化的豪迈自信,共创和美、福瑞的中国乡村的美好未来。
以变为方向,主动探索,促进文昌文化继承的创新转化
川剧是巴蜀人民的智慧结晶,其特有的声腔、音乐、脸谱等艺术范式是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天下第一福》中母女相见前的那道门、挂画、龙凤合笔作画等,既是川人川音川韵以及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写意化手法的底色,又遵循当代审美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多个方面采用创新手法。
打破舞台艺术时空局限,提升舞台语言表现力量:《天下第一福》舞台背景墙随人物分成两部分,各有不同内容的文昌文化书法作品。这种在同一场景中的时空切割、动静转换,巧妙地打破了舞台艺术的时空局限,丰富了舞台语言的表现力,对塑造人物、突出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 |
创新舞台表现形式(图片由唐虎提供)
自觉嫁接现代艺术手法,拓宽川剧艺术表达方式。《天下第一福》除了“引子”和“尾声”,每一幕剧的最后李车柏等村民在聚光灯下对剧情或者剧中人物进行评说,这是用到了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所谓的“间离效果”叙事手法,既遵循着川剧的程式化特点,又起到延伸剧情、推动情节、引导观众互动参与、获得陌生化审美体验的作用。
大胆借鉴多种艺术形式,增强观众多重审美愉悦。《天下第一福》大胆向话剧、音乐剧、舞蹈艺术、国画艺术、民间艺术等学习,演员表演在戏剧性和生活化中准确拿捏,增强真实性和代入感,又将水墨画、书法作品用于布景,将现代音乐、舞蹈等用于表演,增强多重审美愉悦感。
匠心制作舞台艺术作品,多方展示中华文化之美。《天下第一福》从编导到舞美、音乐、表演等都不落俗套;结构处理、人物设置、艺术手段的统筹运用都让人耳目一新。音乐、灯光、人物、舞蹈等在节奏、剧情的共振上也浑然一体。最可贵的是,《文昌第一福》既讲述文昌文化故事、乡村振兴故事,又巧妙展示出川剧的“变脸”“飞跪”“挂画”“跳板凳”等传统技艺,让我们看到文昌文化之美、川剧之美、中华文化之美。
《文昌第一福》不仅好看、好听,而且灵动、亲民,它在打通传统川剧与现代川剧壁垒的创造性探索中,既以川人川音川韵诉说了文昌文化非遗传承人坚守文化根脉的感人故事,又以乡村振兴的视角书写了文旅结合、探索文创产业富民强国的新农村建设新篇章。它启迪我们,在水墨山水画一般美丽、诗意的中国大地上,我们应该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凝聚各方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好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为实现文化自强、中华复兴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来源: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