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川剧:年轻演员多了 数字化传播快了
http://www.newssc.org】 【2022-07-20 10:18】 【来源:今日顺庆】

作者:罗虹 任佳容

作为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曾经出现过“蜀戏冠天下”的局面。川剧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南充属于川北流派。1950年,南充市川剧团正式建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剧(川北河流派)”的唯一传承单位,至今长年坚持演出川剧、灯戏、变脸等综合性节目。

开设非遗传习班、新媒体全方位传播……如今,在传承方面,南充川剧还有了诸多新的尝试。6月13日,记者走进市川剧团,了解南充川剧的传承故事。

全天排练 传习班学员冲刺省赛

“步伐要轻盈灵动,神态要自然。”“这里‘啊、呀’要有力,气氛才起得来。”……6月13日下午3时,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活动中心的排练厅内传出阵阵锣鼓声、唢呐声,脍炙人口的唱词穿插其间,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路人驻足聆听。记者走进排练厅看到,原来是川剧非遗传习班学员们在训练,他们正在积极备战四川省第六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

老师指导非遗传习班学员练习动作

舞台上,今年21岁的学员孙智玲正在排练川剧经典剧目《挂画》。戏中,为了布置房间,要挂画却又够不着,她站在椅子的扶手上,时而单腿立,时而单腿蹲,时而凤凰展翅,种种表演、般般绝技,从内心到外形,将一个喜不胜喜、待要出阁的耶律含嫣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的一招一式、一走一停都像画中人一般,颇具美感。

原本只有15分钟的戏,在一遍遍抠细节、调音乐中,排练了一个多小时。换下戏服的孙智玲已经满头大汗,休息片刻后向记者道出了她与川剧的渊源。自小学习民族舞的孙智玲15岁考入川剧非遗传习班。虽说她以往从央视戏曲频道了解过川剧,但真正学起来,却与想象中完全不同。

“压腿、身段、把子、武功、唱腔、声乐等,每一个课程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孙智玲说,就这样6年的朝夕相处,她已经把川剧当做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我们青年演员来说,这些比赛都是很难能可贵的,既是展示自己、学习别人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检验,看看自己成长了多少。”孙智玲说,本次大赛,川剧非遗传习班有《杀狗惊妻》《小宴》《五台会兄》等10个经典剧目、30余名学员参赛。

记者了解到,四川省青年川剧演员比赛每两年举办一届。10年来,作为青年川剧专业演员选拔的最高赛事,比赛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年轻演员。

创意视频 借新媒体推广传统艺术

日前,在“四川非遗购物节南充专场”直播活动中,川剧节目精彩亮相,赢得观众的欢呼声和掌声……

川剧是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戏曲,如何进一步保护、传承、推广,市川剧团一直在不断探索、尝试。一方面,基于南充的川剧演员普遍年龄偏大的现状,市川剧团在全省率先开设“非遗传习班”,解决人才传承危机,为南充川剧注入新鲜血液。一方面,定期组织“川剧进校园”活动,现场传授身段、表演技巧等,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川剧服装,感受川剧唱腔等,通过互动,加深他们对川剧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形式,具有与传统媒介不同的优势。我们尝试紧抓新兴的传播形式来推广传统艺术,实现快速有效地轻量化传播。”市川剧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他们策划了“川剧少年+南充地标=国风新玩法”活动,让川剧少年们在北湖公园“唱念做打”、在白塔公园“纡长袖而屡舞”、在嘉陵江畔“描三分妆容演绎典故”……他们衣袂飘飞、云手翻转,他们水目盈盈、素指纤纤。色彩艳丽的脸谱、行云流水的动作等与南充景色相得益彰,吸引了一拨又一拨人点赞。今年,契合当下网络热点,拍摄了川剧演员变装等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友们纷纷转发留言。

“当前,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其优势在于可以永久性保存。因此,我们目前正在挖掘整理川剧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让更多人走进川剧、了解川剧、喜爱川剧。”该负责人表示。

来源:今日顺庆

作者单位:南充日报社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