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声悠悠中传承文脉 “乐怪”廖忠荣再出发
http://www.newssc.org】 【2022-06-08 11:55】 【来源:自贡网】

自贡网记者 周姝

6月7日,已经80岁高龄的国家一级作曲、原自贡市川剧团团长廖忠荣,格外神采飞扬。这天,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四川省戏曲名家廖忠荣工作室”正式在市川剧艺术中心挂牌。

廖忠荣与陈智林、肖得美、崔光丽、刘谊、李伯清、魏明伦、杜建华、陈巧茹、刘露等共10位文艺工作者,成功入选首批“四川省戏曲名家工作室”。这是10个戏曲名家工作室中,唯一一个作曲家工作室,也是唯一一个设在地级市的工作室。

“‘纵向继承、横向借鉴、繁荣川剧、为我所用’是我的16字方针,我还有一个‘三年计划’……”虽已年过耄耋,早已不复年轻时的活力,但当谈及川剧作曲时,这位老人依然展现着惊人的热情。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对川剧之热忱,仍深藏于心。

八十岁“乐怪”

自学成才的国家一级作曲家,曾多次获全国大奖

在川剧界被誉为“乐怪”的廖忠荣,集作曲、配器、指挥于一身。

更让人惊叹的是,“乐怪”并非科班出身。17岁进入自贡川剧团的他,当时只是团里一个普通的琴师。不过在日复一日的川剧音乐创作实践中,他却靠着勤奋和天赋,把作曲本科的课本掰开揉碎、细嚼慢咽,化作营养,催发出创作的生命之树。从事川剧作曲60年来,他担任了近80部大、小川剧作品的作曲。

从魏明伦成名的《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到扛鼎的《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中国公主杜兰朵》等一系列佳作名篇,无一不是廖忠荣作曲。

可以说,廖忠荣的“曲”,给魏明伦的“戏”插上了翅膀,添加了神采魂魄。《四姑娘》曾获中国戏剧节优秀音乐奖,《巴山秀才》里的唱段《锦城丝管日纷纷》等两支曲子还收入了中学音乐教材。

六十载上下求索

继承发扬川剧文化,不能停下创新的步伐

“戏曲戏曲,戏在前曲在后,观众很可能不会提及作曲者,但是只要听到他们的掌声,我就会感到很欣慰。”廖忠荣说,其实音乐在川剧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好音乐可以带动演员,抒发情感。乐声的衬托,激扬回荡,乐中旋律会引发观众情感,扣人心弦。

不过,学川剧作曲很难、很苦。“我年轻的时候,常常作曲到深夜两三点。”廖忠荣说,由于那时还没有普及简谱,需要自己又作曲又教唱。

廖忠荣坦言,川剧作曲不同于普通歌曲作曲,首先要学习川剧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就需要三到五年时间;其次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去理解和感悟剧本中的跌宕起伏;最后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与时代同步。

每当他拿到一个剧本,首先就要研究它,“看它到底是动之以情还是晓之以理,应该用怎么样的音乐包装它,动机和主题一定要恰到好处。”

同时,廖忠荣深谙音乐创新的重要性,他的每部作品,都有着闪光之处。

《中国公主杜兰朵》的音乐创作,是有点儿与众不同的。廖忠荣做了大胆的变革,加进了西洋歌剧的音乐成分,并且引用了民歌《茉莉花》里的乐句。这些大胆变革令人耳目一新,但却让少数老川剧迷们有些不高兴。对此,廖忠荣认为“只有抓住时代心理特征才是最重要的。”

在《还我河山》音乐创作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廖忠荣不断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从传统的线性思维到现代的立体思维,从单一局部的“见子打子”到综合的系统思维,有高腔与革命歌曲音调、劳动号子的融合,时代特征和地域音乐主题也巧妙地融合在唱腔之中。

“在我的心中,朗朗上口,观众爱听的就是好曲子。”廖忠荣说,优秀的川剧音乐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统一,不是“拼凑”和“粘合”,而是“融合”。

“三年计划”出炉

公开发行大戏曲谱,培养川剧作曲新人

早在2017年,市川剧艺术中心的王荣、王远文正式拜师廖忠荣,学习川剧作曲。不过,现在这两位爱徒都已经是50多岁了。这让廖忠荣对于川剧音乐的传承发展,有了隐隐的担忧。

“这是一份荣誉,是鼓励,更多的也是职责所在。感谢市文广旅局和市川剧艺术中心历届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原市文化局局长王德文对我的鼓励和信任。”廖忠荣认为,被授予首批“四川省戏曲名家工作室”对自己也是一份敦促。他非常希望借名家工作室这个平台和机遇,培养川剧作曲新人:“这个领域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但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太缺乏了。”

工作室挂牌后,廖忠荣罗列了自己的“三年计划”。今年,将经典大型原创川剧《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中国公主杜兰朵》《夕照祁山》《潘金莲》《岁岁重阳》《还我河山》《风雨女人路》九部大戏的曲谱收集整理,制作成电子版,并公开发行,推进经典大戏的传承、推广和排演。

第二年,将毛泽东诗词以川剧音乐的元素进行创作,并加以改革创新,以戏歌的形式进行展现。创作8至10首不同风格的戏歌,便于普及川剧音乐及唱腔。

第三年,收集整理川剧唢呐曲谱,包括锁呐曲牌《醉花荫》《泣颜回》《粉蝶儿》《十牌名》,以及10支单支唢呐曲牌。将整理好的唢呐曲牌进行实践演奏,并制作成音像制品加以保存,以便传承。

川剧传承任重道远,繁荣发展川剧事业关键在人。始终贯穿于“三年计划”的是,对两名徒弟的辅导培养、实践演奏和共同创作。“我跟随廖老师学习已经有五年时间了,他教授了我丰富的川剧音乐知识,为我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53岁的王荣是市川剧艺术中心的一名琴师,他告诉记者,近年来自己已经整理、创作了《梅龙戏凤》《包公赔情》等60余部折子戏。

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廖忠荣12岁的孙子廖乙丁也成为了一名川剧小学员,最近他正在忙着备战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家里有很多川剧的光碟,小孙子在一年级时就开始看,比起动画片他还更爱看川剧。”

廖忠荣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传统曲目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川剧要传承,也要创新,才能得到新老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其实,作为一名四川人,我们应该走进剧场去感受我们的传统文化。川剧很美,也很简单,去听听吧。”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