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隆丰川剧品牌塑造与文化传承
http://www.newssc.org】 【2022-05-18 11:54】 【来源:文旅中国】

作者:余婉,肖于琳

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十大剧种之一,也是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2000年彭州市原隆丰镇(隆丰镇、军乐镇2019年合并为隆丰街道)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川剧之乡”称号,还被成都市命名为“普及川剧第一镇”。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和巩固乡村振兴成果的时代,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任务。隆丰街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从政府打造产业园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培养川剧传人、新型党课培训等四个方面开展川剧的传承,从校企合作、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文创衍生品创作三个维度打造隆丰川剧的品牌,旨在实现川剧传承与发展的同时,深入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

隆丰川剧传承的现状及做法

隆丰,顾名思义为隆庆丰收之地,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角,川剧文化闻名遐迩。隆丰川剧历史悠久,据《彭县志》考证,清乾隆年间,川剧在隆丰已经非常盛行,深受群众喜爱,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大型表演,尤其是隆丰的“八庙戏台”“玉皇戏台”“关帝戏台”远近闻名。近年来,隆丰政府带领当地人民一起积极助力川剧传承,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一)政府打造产业园区助推川剧传承

隆丰街道通过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川剧”这一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把农村当景区来建设,积极探索集观戏、餐饮、休闲为一体的景区综合产业园区,先后投入650余万元打造具有“老成都、蜀都味”的川剧文化广场、川剧文化长廊,吸引众多川剧爱好者;隆丰街道对川剧文化的重视和大力保护与发展,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创造出很多的岗位,也使得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拉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爱好川剧的人们都乐于到此一游,当地群众靠着“川剧”这张名片,初步形成了集川剧、美食、休闲、民宿一条龙的乡村文化新产业链。成功引导创办了“隆丰川剧协会”,大力发展“川剧+乡村”特色旅游。通过川剧社坚持每月8日在镇文化站的文化茶园开展川剧座唱活动,吸引了成都市区及郫都区、都江堰等周边县的川剧爱好者参与,目前已开展活动近百余场,参与人数达20000余人;同时,当地川剧会员村民转型经营农家乐老板,让外地来隆丰的旅客不仅能感受这里的青山绿色,美丽的自然环境,而且可以一起听川剧,一到周末,农家乐的院坝里全都坐满了人。

(二)开展川剧文化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隆丰街道是拆迁安置重镇,距离彭州市区大约10公里,是一个有着7万村民的村镇,因石化基地等项目拆迁近2万人,灾后重建安置近5千人,因此在这里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关注农民的就业与增收,也要关注农民的精神需求与权利保障;不仅要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内心世界,也要关注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自身的发展和新型农民集群的培养和造就。此时,扎根在这里的川剧文化就有了它独特的使命,新农村建设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彭州市隆丰街道川剧社于2012年11月成立,就有40余个当地村民成为川剧传承人;成立了以20个村(社区)为单位小组,每个活动小组成员在20人以上,活动小组不定期在村(社区)开展川剧表演等活动,吸纳川剧爱好者近8000余人,坚持每月开展1次川剧进社区活动,参与人数达10000余人。既体现地方农村别具一格的群众文化活动,又丰富普罗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共同把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

乡村美不美,关系到百姓的“幸福值”,也是乡村振兴的“试金石”,这就需要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川剧的文化渊源流长,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自信的主体,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川剧的保护与传承在乡村文化建设、文化自信上有自己独特的使命。

(三)培养川剧小传人,传承传统技艺

隆丰是全国川剧之乡,为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川剧艺术,当地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川剧进校园活动。比如,2013年隆丰小学的川剧进校园工作,被列为学校特色创新教育项目。组建了“蜀之韵少儿川剧艺术团”,建设了川剧室、化妆室、练功房,购置了川剧锣鼓和服装道具,编印了《川剧常识》、《川剧行当》、《川剧进校园基础知识》等教材,聘请刘芸、钟昭贵、胡贞义等川剧传承人,在每周二、周四进行川剧专业授课,通过川剧进课堂、进课间操的形式,达到学生全员参与,极大的提高了学校川剧特色教育活动水平,有力地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师生中的传播,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八年来,隆丰小学以“立德、传承、守正、创新”的办学理念,从学校艺体教师到地方传承人,再到川剧知名专家,形成了低中高配合的三级师资队伍,有高端指引,有技艺保证,有教学落实,培养川剧新苗400余人,排演传统剧目12个和4堂川剧打击乐队。曾多次在四川省剧院、成都锦江剧场与川剧名家同台演出。2016年7月30日,少儿川剧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荣获了“五颗星”;2016年8月还出国到摩洛哥参加交流演出。2014—2019年参加省市各类演出荣获一等奖8个、二等奖4个。

教育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传承是需要通过教育事业来实现。隆丰小学的川剧传承活动只是文化自信教育的一个侧影。川剧小传人的培养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代新人。

表为隆丰小学部分获奖情况

(四) 现代川剧编排,助推党课教育

隆丰街道创办了“当一天非遗传人·感悟文化最美”体验式课程,承办省内外、高校、企业、机关等各类示范培训班12期,培训党员群众620余人次,把隆丰川剧品牌成功塑造起来。体验式党课分为“初访川剧文化特色街、聆听川剧传承人故事、鉴赏隆丰特色新川剧、练就川剧非遗三分技、交流分享传人心得”等环节。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通过参观隆丰街道川剧文化特色街区、观摩彭州市文化元素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有机结合的初步成果,开拓了抓党建引领的工作思路。聆听老党员钟昭贵传承非遗川剧的故事,教育引导大家学习钟昭贵退休不褪色、不忘初心、奉献余热的精神,自觉融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川剧艺术的阵营。学员们还欣赏了由彭州市基层党员和隆丰小学师生表演的特色川剧,以及隆丰街道机关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编演的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的现代川剧《村民贴心人》。通过分组体验“画一张川剧脸谱、穿一次川剧戏服、唱一腔经典台词、学一组川剧动作、奏一曲川剧配乐”等项目,学员们进一步了解到更多关于川剧的历史,切实感悟在传承非遗文化过程中基层普通党员的坚守。大家表示,要将学习心得带到各自岗位中,创新方式,以实际行动传承天府文化。

作为彭州市党性教育特色品牌,川剧作为一种独有的表现形式把“感悟最美”体验式党课的内涵重新演绎,注重从平凡的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选取项目,以平实鲜活的情景体验引导党员增强学习感悟、提升学习效果。根据党性教育重点,以党建引领、增强文化自信,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城乡党建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

隆丰川剧品牌塑造路径及策略

(一)校企合作助力川剧品牌塑造

品牌塑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难点与困境,单凭个人乃至散点式的团队力量都很难完成这一系列的任务,这就需要与多方进行开放式合作与协同创新。通过与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川剧宣传的深度合作是顺势而为的选择。借助地方企业的专业资源,借助高等院校的文化资源,利用学生团队的灵活性,从而达到政府、高校学生团队、地方企业的三赢,也为隆丰街道培养更为优秀的川剧传承人,以及更多潜在的消费者。因此,隆丰街道应当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模式,地方企业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和扶持手段帮助地方村民认识到校企合作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逐渐培养村民的精细化生产和质量意识,发现并培养热爱川剧文化、技术过硬、有一定组织能力的致富带头人。由带头人带领村民们,先富带动后富,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循环发展体系。总之,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打造传播川剧文化的乡村建设,有利于巩固隆丰街道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成果。

(二)着力打造多元化文旅融合景观

隆丰街道乡村旅游实际上只是彭州市乡村旅游的一个侧影。近年来,彭州市坚持文旅融合的思路,按照“一镇一村一场景”的模式,积极推动民宿旅游,农耕旅游等发展,各乡镇根据不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不仅创出了特色,更是涌现出了一批初具规模,具有较高人气的多元化乡村旅游示范村和特色文化旅游村落,全面展现了乡村特色文化旅游魅力,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多元化乡村景观、特色文化体验式的乡村旅游形式最能体现乡村的人文气息,将川剧中的一些情节、场景还原到乡村的人文景观中,能使游客更好地感受到特色文化所带来的体验与乡村文化的独特之处。乡村生活与戏曲文化融为一体,通过不一样的乡村景观向游客们传递出川剧文化丰富的内涵,让乡村特色旅游产业与川剧文化产生良性互动,增强游客对川剧文化的认识与体验,从而实现乡村与文化、乡村与戏曲、乡村与游客的良性互动。

此外,川剧文化对改善乡风和文化氛围有一定推动作用,它能提高村民自身的凝聚力,增强对村民的认同感、自豪感与归属感。同时,川剧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隆丰街道地处乡镇,但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推动下,成功打造了一个“川剧小镇”的名片,吸引着成都乃至全国的川剧爱好者来此观赏旅游,在隆丰感受川剧的蜀韵之美。隆丰的特色川剧文化也必将为隆丰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发展与机遇。

(三)“新媒体+川剧”模式打造“隆丰好物”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推进,川剧可以快速打破仅在剧院演出获取受众的常规模式,通过电影、电视、短视频等多种移动终端进行再次互动、推广、讨论,多层次、全方位地推广隆丰川剧,来达到文化传承的最终目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传承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隆丰街道通过打造公众号、与高校合作拍摄宣传片等方式提高隆丰川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进大众对川剧的了解与喜爱。同时应当积极探索“新媒体+川剧”的新模式,打造“隆丰好物”——打造富于特色的文创衍生品,产品的创作可以通过将川剧文化元素或川剧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审美现代化、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川剧文化,愿意为川剧文化付费,文创衍生品的创作不仅可以提升隆丰川剧文化影响和传播力,还能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双赢”。

应该说,随着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非遗文化成为都市人群追捧的时尚生活方式,隆丰街道也应当抓住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通过将自身特有的川剧文化探求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将文创产品与特色旅游相结合,真正实现了川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动周边的文创、旅游业的发展,带领隆丰街道的村民一起巩固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双丰收,打造真正具有传承价值的隆丰川剧品牌。

结语

隆丰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人民重要的文化形式与文化瑰宝,同时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珍宝。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下,隆丰川剧文化应该抓住发展的机遇,在保留原有文化色彩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技术在相关领域的运用,在品牌塑造上进行深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其精神纽带的作用,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川剧的传承与品牌的打造,将文化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深入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本文是四川传媒学院2021年度研究类重点培育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推广---以川剧为例”研究成果(川媒院〖2021〗122号-11)

特邀作者:余婉,四川传媒学院副研究员,从事非遗品牌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研究,

肖于琳,四川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从事非遗文化整理与研究

(图片由隆丰街道提供)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