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文君
一个昼夜,十二时辰。每一个时辰都有劳动者奋斗的身影,他们似微光,若炬火,默默付出,带给城市生机活力,推动生活不断日新向前。
巳时 9:00-11:00
刻苦练功 守护传统文化艺术
4月22日上午9时10分,在东坡区文化馆7楼的练功室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川剧艺术”第五代传承人陈红一个人默默地做着拉筋、压腿、下腰等热身活动,不急不躁、坚定从容。
![]() |
“平时稍微有点儿空闲,我都会到楼上来练练基本功。”陈红说,“送文化下乡”的时候,一年150场演出,每天不是在下乡,就是在下乡的路上,不是在排练,就是在创作,特别忙碌。
最近因为疫情原因,表演机会少了,但她还是坚持排练。“至少我自己不能把功夫荒废了,何况还有那么多爱好者想要学习这门传统艺术。”作为“东坡川剧艺术”的传承人,陈红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门艺术守护好。
9时30分,热身活动后,陈红开始进行戏曲表演的“手、眼、身、法、步”练习。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指法到眼神、从身段到台步等,练了不一会儿的功夫,陈红已是满头大汗。
![]() |
“旦角行走时,动作要优雅,走来就犹如风在飘一般,脚后跟先落地,配合着气息,让情绪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她一边由慢到快地练着功,一边如数家珍地讲解着。
9时40分,随着一段戏曲音乐响起,穿上红色水袖的陈红立马起了范儿,伸展、抖动、翻叠……一段行云流水般的操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音乐里的情绪。
![]() |
“对于戏曲艺术来说,道具很重要,它能让演员把情绪表现得更加到位。”为此,她在日常练功时,很少会带妆,但都会带上道具。
“我从6岁就开始学戏,11岁登台演出,曾经是一边读书一边参加表演和训练,那种生活我至今都记忆犹新。”陈红说,到现在,川剧艺术已经陪伴她度过了50多年的时光,成为印刻在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近年来,为了让东坡川剧艺术得到更好地推广,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文化艺术,她一直在奔走忙碌着。
![]() |
“通过戏曲进校园,我现在把川剧艺术带到了眉山两所小学,每周都会给他们带去三堂戏曲课,让孩子们认识传统文化是推广和传承的前提。”同时,她还在2022年“百坡文化课堂”春季公益培训班的戏曲身段课上担任老师。
在陈红看来,能有平台和机会将东坡川剧这门传统文化艺术推广出去,让不懂的人了解,让了解的人喜爱,让喜爱的人传承,再苦再累都觉得值得。
来源: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