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在新时代的“变脸”——“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观后
http://www.newssc.org】 【2023-12-15 13:35】 【来源:川观新闻】

李月荷

“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11月29日晚在成都举行。汇报演出精彩纷呈,大咖云集,让人目不暇接。作为川剧爱好者,我在观看汇报表演中被川剧的历史深深震撼,为《川剧路演》背后寂寂无名却光芒万丈的后台人员而感动,更为川流不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而心生敬意。

川剧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八大地方剧种之一,2006年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川剧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时代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发展中,川剧秉承守正与创新,缔造了新的川剧时代和神话。

据《蜀伶杂志·班目·庆华班》记载,自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出现川剧戏班,川剧已有300年历史。川剧作为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武术等众多艺术门类在内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在进入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深度运用的新时代,也相应地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流变。

川剧自身方面的融合与创新

在首届川剧汇报表演中,川剧从文艺作品载体、内容,再到形式、语言等,从剧本、舞美、服饰到表现形式,都有了全新拓展。川剧创作经历了1978年的复兴传统戏、1980年的探索剧目、1990年的优秀剧目(包括基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新编历史戏)。其中,《中国公主杜兰朵》《死水微澜》享誉全国,《薛宝钗》《尘埃落定》频频摘全国大奖。

2022年,川剧《草鞋县令》获文华奖,在“云演出”期间,不到两小时,“云观影”人数就超过734万人次。《草鞋县令》的成功,说明具有精良水准的川剧运用创新的方式是能在全国文化舞台荣获盛誉的。

首先,剧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契合了新时代清官的人民性情怀;其次,语言除了传统的唱腔艺术外,添加了一些被青少年青睐的网络用语;再次,在演出形式上,既保留了原有的剧场展演模式,又开辟了“云观影”通道,让更多青少年在各种短视频、直播平台上能欣赏川剧,实现了川剧高流量、高关注的特别现象,也成为网络的热点话题。

川剧文化特色的输出与创新

《白蛇传》《芙蓉花仙》及大批经典折子戏多次赴境外交流演出,有成就的川剧艺术家在国外将川剧的唱腔艺术和歌剧艺术进行艺术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火花,让川剧艺术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让全世界感受到川剧传统文化的魅力,记住四川这一特殊而厚重的文化符号,更进一步拓宽、扩大了川剧市场。

川剧艺术不仅包括剧本、剧目、演出、演员、舞美、场所等固有性内容,还包括围绕川剧艺术而起的周边川剧文化产品、川剧文化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媒介和艺术门类等社会活动等。在首届川剧汇演中,这些都已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进行着省内省外、界内界外的融合与输出。通过这样的“出圈”,突破其固有的文化生存环境,打造出新的文化传播符号,不断地输出,有效地实现了川剧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极大地增强了川剧的影响力、传播力和感染力。

川剧市场公益的发展与创新

2023年4月17日,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活动正式启动。从4月下旬至5月中旬,来自省内外19家川剧院团(单位)的300多名川剧优秀演员,送上了28场精彩演出。这样大规模的川剧汇演,既做到了川剧在民间的普及,进行的公益性演出还提高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传统戏曲鉴赏力,对新时代川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川剧在新时代得以更好地发展,正是解决了部分市场需求的问题。

通过川剧文艺汇演,集聚了相当喜爱川剧的观众,他们既是川剧文化市场的主体,也是川剧发展的重要前提。市场有市场的规律,改用按市场规律发展的举措促进川剧市场的发展,这样极大地保证了川剧在文化市场的大浪中不被淘汰,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川剧在新时代的发展。

在汇演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反映现实的、鲜活的社会生活的川剧作品,既表现了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对生活幸福指数的期许,也契合着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将川剧推向新时代市场,卷起新的浪花。

川剧文化艺术的寻根与回归

在《川剧新生代》的表演中,少儿的变脸表演,让我看到了川剧的创新与回归。川剧文化艺术在振兴川剧40年中,不断创新,不断汲取新时代的养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剧中昆腔的儒雅,高腔的高亢,皮黄、梆子的化俗为艺,花灯的民间风情,母体艺术源头的艺术本体和文化蕴涵,从来都没有流俗于市场,继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便有了现在川流不息、薪火相传的美好盛景。

川剧作为独立剧种,艺术表现的美学规律,文化蕴涵的独立品格,包括变脸、吐火这类艺术绝活,也从来没被市场埋汰,而且已传递到了少儿这一代。巴蜀文化、巴蜀风物人情,是孕育川剧的母体,是川剧的根,是川剧的灵魂。虽然川剧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与流变,但川剧汇演的精品剧目,依然演绎着巴蜀人民的真、善、美,批判着假、恶、丑,表现着巴蜀本地的特色文化和风情,展示着巴蜀之地的胸怀和魅力。

新时代的川剧,在枝叶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性发展,正如同川剧的“变脸”,为满足观众需求,多张创意脸谱后,最后一张始终是表演者的真容。既融合了新时代元素,又传承了川剧的根与魂。

在首届川剧汇演的作品中,创作出了越来越多的符合新时代观众审美趣味的新作品,使川剧拥有了更大的市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开辟出川剧的全新时代。

作者简介

李月荷,文艺“两新”人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