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新时代川剧发展的两架马车——“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观后
http://www.newssc.org】 【2023-12-05 12:25】 【来源:川观新闻】

李文廷

11月29日晚,“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举行。作为基层文艺评论工作者,我有幸受邀参加了这一高质量、高水平、高规格的川剧视听盛宴。在这场视听盛宴中,我听到了川剧唱腔的宛转悠扬,看到了川剧人的踔厉奋发,更感受到了川剧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川风月”,川剧传承的一次集中展示

《无名》并非真的无名,打杂师、服装师、司鼓、容状造型师……纷纷登场讲述自己的职业故事,本色的演出让川剧艺术更立体呈现,观众由此走近川剧幕后,与他们近距离接触,了解到一出戏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川剧歌曲《变脸》、少儿川剧《川剧新生代》等,是川剧新生力量在舞台崭露头角。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川剧振兴发展的希望。尤其是川剧歌曲《变脸》,幼儿变脸演员的加入,更掀起了整台汇报演出的高潮。幼儿们跟随成人一起,在一方舞台娴熟地展示川剧变脸艺术,让观众看到了川剧传承的希望和未来,真正体现了“川流不息”的主题精神。

《川流不息》更是汇聚了12名中国戏剧“梅花奖”川渝获奖演员,他们集中上台亮相并带来精彩的唱段,赢得雷鸣般的喝彩声和掌声。他们中,有“三度梅”“二度梅”获得者,也有新生代“梅花奖”得主,唱功扎实,台风稳健,代表了当代川剧事业的最高水平。

在众多获奖者中,既有年逾八旬的川剧界前辈名宿,也有年仅17岁的川剧新秀,展现了川剧事业代代传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海纳百川”,川剧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需要,无论任何艺术都必须要与时俱进,这是文学艺术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法宝,川剧也不例外。

今年的川剧汇演参演剧目,类型上,既有传统意义的折子戏,也有结合现代舞台艺术重新打造的大幕戏;内容上,既有对传统剧目精华的保留与承袭,也有对传统剧目的时代化翻新。

大幕戏二等奖获奖作品《铡美案》,是在传统川剧《铡美案》基础上重新编排的一出大幕戏作品。其中,门官角色的加入,通过幽默而具有现代意义的语言,从全新角度委婉表达了世人对陈世美忘恩负义的唾弃之情。

再如现代川剧《还我河山》《尘埃落定》等,更是当代川剧团队编排的时代剧目,有的改编自民间或真实历史故事,有的改编自名家小说,拓宽了川剧创作的渠道,是当代川剧的新突破。

声光电等现代舞美的加入,让川剧演出更具有时代性和科技感。LED大背景、聚光灯、升降舞台及幕布等,无不为川剧的发展注入新鲜的动力。

另外,此次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除获奖剧目片段的展演外,还融入采访互动和川剧路演,运用多媒体舞台手段,让经典名段与新编唱段同台荟萃,让老中青少川剧演员同台联袂,共同为观众打造了一台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川剧艺术盛宴。

“川流不息”,川剧发展的一点个人思考

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但川剧传承和发展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为此,笔者对川剧的传承与发展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对川剧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共同推进川剧事业的兴旺发达。

一是对传统剧目进行翻新。保留传统剧目中的精华内容,剔除其中一些不合时代的部分,让剧目更加精细化、时代化。

二是打造新的剧本。要创新川剧题材,以现实主义手法多创作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剧本。但注意不要口号化、样板化、形式化。要创新语言唱词,结合当下语言变化情况,让剧中人物的对白、唱词更符合现代语言特点,增强当代元素,使川剧更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创达表达方式,可以借鉴微电影单元集锦式的电影叙事化表达等,融合话剧、音乐剧等其他戏剧艺术形式,打造微川剧、川剧电影等。

三是创新演出形式。提倡折子戏与大幕戏并行,既要保留传统的折子戏演出,还要根据当今舞台需求推行大幕戏演出,实现两种演出形式并行发展。

四是创新舞美效果。打破“一桌二椅”的舞台布景,充分用好现代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突破传统川剧舞台局限。

五是创新川剧业态形式。以川剧经典剧目为核心IP,衍生打造川剧新业态。一方面可与官方媒体合作,开发川剧题材真人秀、解谜型综艺节目和评论专栏;另一方面,可与高校、文化传媒企业等合作,推出短视频、微电影,开发打造沉浸式川剧演绎、川剧元素剧本杀等文化产品,运用好新媒介平台、技术,通过直播、视频平台等账号运营推出川剧网红,传播川剧文化。

六是增强川剧体验效果。依托各川剧剧目中的地域文化资源,结合城市名片、旅游资源等,在当地旅游景点推出沉浸式旅游体验,开发相应的文创产品,实现从单一的观戏体验到综合性文化体验的转型。

作者简介

李文廷,四川三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秘书长,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