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川剧艺术的寻道——川剧《最后一场封箱戏》的主题表达
http://www.newssc.org】 【2023-12-05 12:24】 【来源:川观新闻】

徐潋

基层川剧在当下的情况如何?不久前,合江川剧团演出的《最后一场封箱戏》,虽然剧情比较简单,但随着剧情矛盾冲突的发展,无论是收、失,还是拆、护,都与当下的川剧实际情况相结合,体现基层川剧的寻道,即护川剧之时而蕴着灵魂拷问。

戏剧矛盾与川剧现实情况的巧妙构建

该剧情以主人公陈雯丽(张晓红 饰)退休而封箱作为时间起点,剧组的人希望她演《最后一场封箱戏》,而她却不演,这构造了戏剧剧情矛盾冲突的起点:“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

因为曾经的一场演出事故,师兄林守义(周礼兵 饰)为救陈雯丽而摔下台身亡,师兄高大川(熊宪刚 饰)也摔伤落下腿疾不能出演而卖合江豆花为生。从此,陈雯丽患上心病,不再唱她的看家戏《绣襦记》,也对林有才(林守义之子,王耀超 饰)心怀愧疚。她的希望寄托在林有才、高丫丫(高大川养女,朱婷婷 饰)两个孩子身上,希望他们继承万年台川剧。

收徒林有才、高丫丫,戏剧矛盾开始展开:一是丫丫听话而主动努力学习,拜见师傅,万年台就有希望;二是因父亲的意外身亡,林有才的心里埋下心结:如演员甲所云:“有才确实有他爸守义师兄的神韵,可惜守义师兄走得早,他妈妈前些年又病逝了,这娃脾气有点怪。”还因他认为师姑是“扫把星”,是父亲身亡之由,不愿学习川剧,还有川剧演出收益甚少,故而出去经商。故此“希望”破灭。

如剧中所云:有才变“有财”;林有才经商致富,执意要拆万年台,心中“只有财”,拆台与护台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矛盾进一步冲突,因为“万年台是川剧的根”。

丫丫成长为主角,师傅希望她考川剧院发展川剧,本是陈雯丽唯一的希望,而丫丫内心又矛盾冲突:无钱为爸爸治病分忧,在林有才的“蛊惑”下去营销,放弃了学戏。

这样,失徒与收徒就构成师徒矛盾;拆台与护台的矛盾更尖锐,而无川剧传人更是传承的破灭:真是“一字一句诛心上”。

与之的情节矛盾,内心矛盾也清晰地表达人物的心理而凸显人物性格。

该剧情节的变化构建了戏剧矛盾冲突上升的完整性,其间,层次清晰的人物心理表达、凸显人物性格表达主题:川剧振兴的忧虑。

“虚实”表达,突出情节与川剧存在困境的矛盾

该剧以传统结构的序幕、尾声,以及中间五折戏构成。其中,第一场收徒,第二场拆台,第三场护台,第四场惜台,第五场失徒。处理过去和理想之际,采用虚实的叙事表达方式。尤其是该剧的川剧艺术的问道与川剧突围的问题,这个主要矛盾均交织在虚实表演的过程中。

林家爷爷在长征“四渡赤水”途中因伤留下,与川剧结缘,林守义的川剧理想因护师妹失去生命而没实现。这在戏剧表演里没有剧片,而是在陈雯丽等的独白和人物对话中呈现出来。

再如,没有林有才在外如何经商致富,后返乡大兴建筑修建小区而执意拆掉万年台,没有具体影像,而是通过林有才和群众演员的动作、语言、表情来体现,也是以详略的虚实表现矛盾的一个方面。

特别在体现林有义的理想,即斑驳的万年台能否焕发生机,戏剧用整个第四幕戏来再现。该虚实的结合,更体现了艺术情节的发展,对应了川剧存在现实困难的矛盾。

正是这组矛盾的尖锐的激化,《最后一场封箱戏》的主题才有了更高标准,即以陈雯丽为首的一群基层川剧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万年台,致力于川剧的传承,表达了基层川剧人对戏曲、文化,以及信仰的坚守——川剧不兴死不休。

基层川剧艺术的寻道

合江县川剧团不仅是四川目前县级川剧团唯一一个有编制的川剧团,而且其编制人员即将全部退休,《最后一场封箱戏》就是一个关于基层川剧人对川剧艺术、传统戏曲文化、信仰坚守的故事。该剧是四川艺术基金2021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创作的资助项目。

如果以泸州艺人在清朝乾隆二年到成都招徒授业至今,泸州河已有270多年;川剧引以为荣的“三字科班”,乃泸州人所办。可见,“泸州河”是川剧的一股有生力量。”二度梅“得主陈巧玲和国家级非遗川剧艺术传承人余开元,也是从泸州走出来的。即便如此,我认为,当下的基层川剧不应该是在戏剧艺术里的“形而上”的振兴,而是应该来一个实实在在的“形而下”的,正如乡村振兴一样来振兴“川剧艺术”,又应当如何呢?

余开元说:“我正在制定一个帮扶计划,筛选一批边远地区或是家庭困难的学生组成戏剧班,免费学习传统戏剧,不仅让他们有一门生存技艺,也为传统戏剧培养更多接班人。”(《人民日报》,2023年11月22日,第七版)泸州也实施打破传统传习教育和学历教育壁垒,创新设立泸州河委培班,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为川剧艺术培养人才。

正是如此,《最后一场封箱戏》才有了林有才的思想转化:不仅兴台,还有振兴乡村的计划。所以,陈雯丽演出《最后一场封箱戏》,表现了川剧过去的终点,也是未来的起点。

由此,《最后一场封箱戏》的主题就更加凸显出来了。


作者简介


徐潋,泸州二中语文高级教师,内江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文联第二届文艺人才专家库专家。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