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进社区深受欢迎 特别增加巡演场次 昨日下午2点,“成都有戏——2013成都市川剧艺术社区巡演”第十一站来到金沙路社区凯德广场。梅花奖得主陈巧茹、王超等川剧名家为戏迷带来精彩的川剧艺术歌曲,彭凌等优秀演员带来的川剧喜剧《九流相公》更令现场观众捧腹大笑。今日下午2点,巡演将走进九里堤北路社区文化大舞台。 大爷好专业 给记者讲门道 “我就是来看他们鼓点打得齐不齐。”昨日,一位大爷早早来到现场,声称要来看看巡演的锣鼓打得如何,一副“踢馆”的架势。大爷姓罗,今年73岁,年轻时曾学过一段时间川剧,而且学的就是打锣。他说,“我的老家在达州,我二十多岁时去学川剧,可惜后来那个剧团解散了,但多年来我对川剧的兴趣一直没减少。” 谈起川剧的伴奏乐器,他如数家珍,“边鼓(板鼓)嘛、堂鼓嘛,还有大锣、二锣、川胡(二胡)这些都是常用的。对了,梆子你们有没有?还有唢呐……”随后,他还给记者介绍了观看川剧的要点,“晓不晓得川剧里最重要的是啥?是边鼓。敲边鼓的人必须要和台上演员的步调配合好,边鼓打得好,一出戏就演得好。所以看川剧就要看它的锣鼓打得如何。”遗憾的是,由于要接放学的孙子回家,他没能等到有锣鼓伴奏的川剧喜剧《九流相公》开演就离开了现场。他表示,“哎呀没关系,我刚才听了演员的唱腔,看了他们的服装和动作,都很专业,这个锣鼓肯定打得也不会差,哈哈。我下次再来看。” 生意不做了 大哥看戏先 观众席中,还有一位姓杨的大哥看得十分起劲,在台下又是鼓掌又是叫好。杨大哥是做小生意的,听说凯德广场有川剧表演,连生意都扔下了。“从小喜欢看川剧,外公就是唱川剧的,我主要受到外公的影响,小时候还学过,可惜没学会。不光是我,我们全家都受他的影响,我舅舅现在还能唱上几句。” 提起唱了一辈子戏的外公,杨大哥很自豪,“外公姓谢,他出生的谢家沟都是唱川剧的,我们管那里叫‘窝子帮’,就是戏窝子的意思。他从十多岁开始学戏,直到八十多岁去世,唱了一辈子的戏。”在川剧氛围里长大的杨大哥,也能看出川剧的门道,“你听这个新编的《康定情歌》,呼吸用力轻松自如,不愧是梅花奖得主唱的。再说《九流相公》,这是我今天最喜欢的节目,演得太到位太幽默了。” 成都晚报记者 李果 摄影 王浩儒 社区竞相邀请 增加场次惠民 本次巡演受到各大媒体的关注。一些未加入的社区看到现场良好的氛围和演出效果后纷纷相邀,来自金牛区、武侯区、锦江区的一些社区均表示欢迎艺术家和活动组织者送文化到基层,希望巡演团队能进其所在的社区进行公益演出。鉴于此次惠民巡演的良好效果以及受追捧的情况,活动组织者决定临时调整活动方案,在扎实办好原有12场巡演的基础上,再增加两场巡演,使文化惠民活动惠及更多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