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川剧的“黄金时代” □ 彭长登 一 在四川,上世纪50年代是川剧大改革、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现在很多健在的老艺人和川剧工作者回忆起川剧那个“黄金时代”,无不津津乐道。 建国初期,四川被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1952年9月合并为四川省。我被任命为四川省文化事业管理局(1954年改为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分管艺术工作。 川剧在全国是一个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不仅为四川人民所喜闻乐见,其流播区域,甚至扩展到云南、贵州部分地区。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川剧艺人境况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川剧艺术也濒临绝境。川剧在上世纪50年代能够高度繁荣,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坚决贯彻了党在当时的文艺方针和政策。 合省之初,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习贯彻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五五指示”)和同年5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重视戏曲改革工作》的社论。1952年10月,文化部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毛主席为大会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典礼上的讲话中,对“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作了全面的阐述。 “五五指示”指出:“今后各地戏曲改革工作要以当地群众影响最大的剧种为主要改革发展对象。”四川是全国戏曲剧团最多的省份之一(1952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剧团154个),而剧团数量最多、观众也最多的首推川剧。川剧有悠久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长期孕育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最为广大四川人民所喜爱。川剧素以剧目丰富著称,表演艺术和唱腔、锣鼓曲牌,极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气味。邓小平、贺龙同志在西南工作时曾经明确指出:“川剧是四川人民喜爱的,我们就应该喜欢。这是群众路线问题。”因此,我们就确定以川剧为主要改革发展对象。这符合四川的实际情况,是完全必要的。 “五五指示”对于戏曲改革发展的要求,概括地说,主要指“改人,改制,改戏”三个方面。 |
· | “粤剧黄金周”开场 市民免费看 |
· |
“让京剧艺术薪火相传,跟上时代的发展” 李世济艺术传承暨传记写作座谈会举行 |
· | 梅花奖得主姚百青:戏剧绝不会随时代发展而消亡 |
· | 【视频】梅花奖开幕:刘露谈不同时代女性之美 |
· |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唱黄梅戏得跟着时代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