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黄金时代”
【http://www.newssc.org】 【2013-12-02 16:42
】 【来源:四川政协报
】
三 在“五五指示”中,指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改制”,所谓改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加强剧团的组织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川剧团不是由资本家包办,就是川剧艺人合作共办的“共和班”。新中国成立后,川剧演职员成了剧团的主人,组织建设也必须跟上。1952年,我们在对全省各个剧团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一些条件较好的民间职业剧团改为国营剧团。除成、渝两市先期已改制的以外,先后将乐山、南充、温江、江津、泸州、宜宾、自贡等地区川剧团改为国营体制。这些剧团改为国营后,保证了事业经费,解除了后顾之忧,能够集中精力于艺术,陆续排演出一批受观众欢迎的好戏,对其他剧团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加强组织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普遍组织干部到各级各类剧团去担任指导员或干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成立党支部和团支部,建立党的领导核心。如省川剧院当时派去了罗渊和肖宗英,成都市川剧院派去了李青为驻团干部,重庆市川剧院派张民权为副院长等。其他专县在这期间都先后派了干部到剧团工作。1954年至1955年间,我们办了一次驻团干部训练班,时间三个月。 当时,由于多数老、中年艺人的艺术都是从老师那里口传心授学来,文化基础知识较差,音乐知识也较贫乏,许多人连简谱也不认识,我们便向不少剧团派了新音乐工作者,如李兆鸿、杨为、韩铮、林云鹏、文国栋、饶秉钧、蒋学琼、李湖昌等同志。他们都是大学程度,到剧团后,一方面普及音乐知识,一方面记谱,整理和研究川剧锣鼓、高腔曲牌等。在老艺人和这些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出版了《川剧高腔曲牌》《川剧笛子曲牌》,并内部印行了张德成著《川剧锣鼓牌子》、《川剧高腔乐府》。这些著作对保留川剧音乐精粹,提供川剧音乐改革资料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编辑:张四海
]相关新闻
· | “粤剧黄金周”开场 市民免费看 |
· |
“让京剧艺术薪火相传,跟上时代的发展” 李世济艺术传承暨传记写作座谈会举行 |
· | 梅花奖得主姚百青:戏剧绝不会随时代发展而消亡 |
· | 【视频】梅花奖开幕:刘露谈不同时代女性之美 |
· |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唱黄梅戏得跟着时代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