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扎根泥土,好戏自然来
http://www.newssc.org】 【2025-08-12 11: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朱  萌

当一些人在抱怨戏曲市场的困境时,在山西,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却多年来扎根基层,其创排的《于成龙》《烂柯山下》《范进中举》《傅山进京》《庄周试妻》等剧目久演不衰、场场爆满。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成立于1961年,承载着晋剧辉煌历史。多年来,院团坚守初心、深耕剧目创作,一部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好戏孕育而生。

从经典中吸收创作“活水”

“老戏新编”是当代戏曲艺术创作无法绕开的命题。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以敬畏之心对待经典,从经典中吸收创作“活水”,赋予作品当代视角。

由徐棻编剧的晋剧《烂柯山下》改编自传统古装戏《马前泼水》,2006年演出至今已达上千场,有8个剧种移植,是院团下乡演出时的观众必点剧目。有此盛况,正是因为该剧从创作之初便摒弃了对传统戏曲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烂柯山下》既沿袭了原版故事中“覆水难收”的内核理念,又新添了故事细节、情节层次,用当代审美重塑历史题材人物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脉搏。同样由徐棻编剧的新编晋剧《庄周试妻》,以“尊古而不复古”为原则,假借“庄周”之名融入现代哲思,向观众引出“认识自己”这一千古命题。上演3年多吸引了各地观众千里追剧,在年轻人中接受度尤其高,可谓老少咸宜。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谢涛把这些守正创新的改编形容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她认为,唯有从叙事方式、舞台语汇、精神内核等多角度进行提升和重构,做好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型,才能让传统剧目、经典故事焕发新生。

打造具有本土生命力的作品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注重从地域历史与现实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贴近本土观众的作品。聚焦晋剧代表性人物丁果仙坎坷经历的《丁果仙》和“老街三部曲”《上马街》《起凤街》《迎新街》便是典型代表。

谢涛说:“时代不断发展,剧目创作中,无论是对晋剧名角的戏剧化演绎,还是街巷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在各类人物形象的刻画中,都要在坚守传统之余注重时代性。”

对于具有艺术价值、能被大众接受且有望传承的作品,即便创作之路困难重重,院团也始终坚守艺术定力,发挥创作实力,全力将作品搬上舞台。

比如《傅山进京》一剧,截至目前已演出600余场,获奖频频,将晋剧推向了更多、更远的地方。但其实在选定明末清初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这位太原历史名人为选题后,主创人员在剧本内容以及思想表达方面存在分歧,陷入创作瓶颈。该剧主创经过反复讨论、另辟蹊径,将叙事重心从表层历史叙事,转向人物对中原文化道统守护的精神内核挖掘。

晋剧《于成龙》中,对山西历史名人、一代廉吏于成龙这一角色的刻画同样是“难啃的骨头”。在其创作之前,京剧《廉吏于成龙》早已享誉全国,且山西“四大梆子”均有移植。珠玉在前、改编者众多,最终主创人员决定选取于成龙在革职期间的一段故事,讲述他不计个人生死得失,主动为民请命,这开辟了全新的书写路径。

“如果拿出一部与之前差距过大的戏,对院团和观众都是不负责的。”在这样的责任心下,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不断自我内卷,打磨出一部又一部精品之作。

创作在民间土壤中百炼成钢

不论是《傅山进京》中“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念白,还是《庄周试妻》中“损天然之美而求矫饰之美,非庄周之道”的台词,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打磨的剧目中,深厚的文本底蕴为舞台呈现提供了坚实支撑。

戏曲创作不仅是艺术灵感的闪现,更是对生活深度洞察与持续雕琢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一年演出400余场,足迹遍布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

“我们把每场下乡演出,都当成是一次‘艺术田野调查’。”谢涛说,《于成龙》《烂柯山下》《庄周试妻》等剧目一经成形,就迅速开启下乡演出之旅,走上了一条与基层紧密相连的道路。

万人空巷的保德县城、仅有几十名矿工的冷清场次,处处都有演员全情投入的演出。他们仔细记录观众真实的反馈,通过持续的基层实践,让剧目杜绝了“获奖就入库”“首演后熄火”的情况,在激烈的戏曲市场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

这几年,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将视线又聚焦在青年人身上,组建成立青年团,排演了青春版剧目《烂柯山下》《傅山进京》《于成龙》《上马街》等,让这些优秀剧目以青春的姿态得以传承,也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关注戏曲艺术。

“我们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文艺精品。”谢涛说。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