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时间,17万张照片,拍摄了16个民间剧团,有12年的时间,和他们这些川剧艺人同吃同住在一起,我从一个创作者变成了一个记录者。”8月7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川籍独立纪实女摄影师刘莉接受了C视觉《大家谈》的专访,她的个展《余音在野——追寻乡村戏班十五年》于8月9日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展。在访谈中,她讲述着自己这些年对逐渐隐没的民间川剧艺术的守望关注,“真实的力量远胜过技巧”,她用镜头和这些执拗的民间艺人一起记录戏里戏外的悲喜人生,在戏台上的起承转合里去守护民间艺人最朴素的热爱与梦想。
![]() |
“小时候跟着母亲看戏的记忆,是刻在骨子里的。” 刘莉的川剧情结始于童年。那时乡村戏台还很红火,喧闹的锣鼓声、演员的水袖翻飞,在她心中种下了对川剧的热爱。2010年,因着想寻找儿时记忆的“大戏”,刘莉在内江东兴区一栋破旧居民楼地下室里找到了“内江市英英川剧团”,这次的探访让她深感震撼,“一群老艺人在台下满脸风霜,可一踩上戏台,精气神瞬间就提起来了。” 台下稀稀拉拉坐着头发花白的老人,这种外人看来有些心酸的场景,却让她一下子感受到质朴到直撼心灵的力量。
![]() |
2010年10月,内江“英英川剧团”,花脸演员高平正在寝室里上妆,门口悬挂着道具。
![]() |
2014年2月,德阳中江县仓山镇永丰乡,王春艳扮演穆桂英挂帅,英姿飒爽,台下的观众看得入迷。
![]() |
2014年4月,德阳中江县仓山镇华实乡,戏台搭建在山顶的一块平地上,来看戏的差不多都是留守老人。
“刚开始拍的照片构图工整、光影讲究,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刘莉坦言,初期带着创作心态拍摄,与演员间总有层距离感,直到在2013年,她因一次偶然机会,开始了与这些民间艺人同吃同住的日子。
后台的床是用长木凳架木板搭成的,刘莉和演员挤在一张床上,听着他们聊家常、哼戏词。“他们叫我‘刘妹’,把我当成自家人。” 同住同行让她看到了戏台之外的真实:演员们转场时扛着戏箱走山路,潮湿天气里用棉絮垫床防湿,带孩子演戏的母亲在后台哺乳后立刻上妆。每年三四个月的跟拍时光里,她不再是外来的摄影师,而是戏班的一份子,甚至会在人手不足时客串跑龙套,举着旗子站在舞台角落。
![]() |
2013年7月,老式梳妆台上放着化妆用的油彩,花脸演员谢国峰正在上妆。
![]() |
2014年2月,资阳市乐至县象龙乡,传统川剧《三请樊梨花》等经典剧目持续展演,既传承着川剧的艺术魅力,也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 |
2014年4月,德阳中江县仓山镇偏偏店村,吴永红七岁就登台,他怀抱的这只狗狗也在戏班生活了10年。
![]() |
2015年1月,德阳中江县仓山镇骑龙乡,化妆桌上放着装着油彩的化妆盒、卸妆的菜籽油等,吴永红正在化妆。
![]() |
2017 年5月,遂宁市大英县河边镇,沈丽娟、李茂银、王慧在厨房忙着炒菜,饭后接着上场演出。
这种转变让她的镜头语言彻底改变,每年10月到来年3、4月,是这些草根戏班演出的“旺季”,刘莉每年会花3-4个月时间去与戏班共同生活,跟拍下许多生动的影像。2014 年,她拍下演员石冬梅背着 8 个月大的孩子打鼓的照片:孩子起初睁大眼睛听戏,十分钟后在锣鼓声中安然入睡。“城里孩子在摇篮里听摇篮曲,戏班孩子的催眠曲是锣鼓胡琴。” 这张未刻意构图的照片,成了她印象最深的作品之一。
![]() |
2014年3月,德阳中江县仓山镇宝塔乡,石冬梅背着儿子在乐台打鼓,八个月大的婴儿和着鼓点甜甜睡去。
2017 年是刘莉记忆中明显的转折点,这一年起,乡村戏班的演出场次开始肉眼可见地减少。曾经每月能排满二十多天的戏班,渐渐变成十天半月才有一场演出,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成了唯一的观众群体。她镜头里的戏台,从偶尔冷清变成常态空旷,但演员们依旧认真化妆、登台、谢幕,仿佛台下座无虚席。
![]() |
2016年12月,德阳中江县仓山镇谭受乡,潘秀云喜欢自拍,闲暇下来把剧照发朋友圈跟家人分享。
![]() |
2016年3月,资阳市乐至县象龙乡,戏班转场,演员们抬着箱子,拿着行李走在乡间小路上。
![]() |
2019年3月,遂宁大英县贵英戏班在骑龙乡演出结束,戏班搬家在路边等车转场。
2023 年,凝聚着刘莉十三年心血的《余音在野》出版。这本书收录了210张照片和23万字笔记,记录着戏班的颠沛流离:转场时的泥泞山路、后台角落的简单饭菜、演员化妆时的专注眼神,还有祖孙三代同台唱戏的温情。书中特别收录了盲人演员廖勇的故事。廖勇十岁学戏,35 岁失明后被迫转行按摩,却因 “心里空落落的” 重返戏台。“他吃饭要别人夹菜,化妆凭手感,可在台上走位比常人还准。” 刘莉镜头下的廖勇,在戏里演绎着悲欢离合,在戏外诠释着对川剧的执着。
![]() |
2018年3月,德阳市中江县骑龙乡,廖勇在戏台上唱戏。
十五年间,刘莉跟拍的 16 个戏班中,有 7 个彻底解散,3 个转型商演,只剩下 6 个还在坚持传统演出。她的拍摄设备从最初的胶片相机换成了数码单反,换了 10 台相机,积累下 17 万张照片,硬盘里存着演员们的化妆视频、后台闲聊录音,还有自己跑龙套时的笨拙影像。有的因班主离世解散,有的在年轻人加入后重获生机。“戏班像岩石缝里的小草,顽强又脆弱。” 门票从最初的 8 元涨到如今的 15 元,却依然改变不了亏损的命运。她算过一笔账:一个戏班十名演员,一场演出收入不足千元,扣除房租、路费后,每个演员一天只能分到几十元,“还不如去工地打零工”。
![]() |
2023年3月,南充市仪陇县铜鼓乡,李丹身患绝症,但一直坚持在唱戏。
![]() |
2023年3月,南充市仪陇县铜鼓乡,李丹拿着竹筐走向戏台,筐里装着观众打赏的小费。
![]() |
2025年2月,绵阳市三台县紫河镇,候场间隙,胡金玉和王美美在拍摄抖音短视频。
尽管民间川剧团日渐式微,但仍还有人在坚守。当问到“乡村川戏会不会渐渐在时代中消失”时,刘莉说,如今乡村戏班观众越来越少,庙会成了最后的阵地,“只要庙在,信众在,戏就还在,他们一日不离开,我就还会坚持去记录。”
2024年9月1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正式发布实施,川剧振兴发展进入法治化轨道,多方也在一起努力,传播发扬川剧文化,让更多人爱看川剧。8月7日,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从8月持续到春节前,多场好戏连台上演,川剧之韵与巴蜀之美即将处处绽放。刘莉的《余音在野——追寻乡村戏班十五年》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展,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民间戏班在艰辛中坚守的执着与热爱,去支持他们对于传统川剧艺术的传承与追求。
四川日报全媒体视觉中心 出品
策划 | 毛漫丁 喻茂 谭曦
图片提供丨刘莉
本期采访 | 何涛 郭佳莹 赵明
本期拍摄丨赵明 杨晓东
本期剪辑丨赵明
海报设计 | 何涛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