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非
挖掘传统曲艺的当代功能固然重要,但曲艺的当代发展绝不能满足于点缀其他艺术。只有切实认清潮流的本质面貌,充分体察曲艺与潮流的辩证关系,才能让曲艺真正有效地拥抱潮流、发挥功能;只有充分关注并合理利用流行热点,不断扩大曲艺的社会影响和观众群体,时刻紧跟并深入体会时代风潮,不断书写生活、讲述当代故事,才能创作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时代精品,找到当代曲艺的“破圈”之道。
日前,“2025北京曲艺创演周”举办。此次演出汇聚了10个曲种、12个原创作品,尤其注重将传统曲艺形式与当下社会热点、流行趋势、科技前沿相结合。如《飘YOUNG“京”行曲》以京东大鼓为核心,融合众多曲种与流行音乐,生动刻画了“北漂”生活;奉调大鼓《莲心劫》借助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度,演绎别样的哪吒故事;拆唱八角鼓《大观园2077》致敬电子游戏的科幻色彩,畅想AI时代的智慧生活……众多曲目齐聚一堂,不仅展现出当代曲艺对潮流“海纳百川”的努力,也一定程度折射出努力过程中“消化不良”的困境。
曲艺需要拥抱潮流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多年来,“曲艺太陈旧了”的评论声不绝于耳,似乎从语言体系、表演模式、表现方法到创作观念,曲艺呈现出一种全方位陈旧感。其实,传统曲艺的底蕴是根基所在,而拥抱潮流则是让其延续活力的必然。但什么是潮流,又如何拥抱潮流呢?“潮流”一词,本义是指潮汐引起的水流运动,后来引申为社会变动或发展的趋势。正如江海之潮有小大之分,时代的潮流也分为流行热点的涓流与时代风潮的巨浪。
所谓流行热点,通常指各种时兴风尚,如爆款衣装、文化新品、网络热梗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潮”。这些热点尤其为年轻观众所熟悉,如果合理加以利用,能为扩大曲种影响、吸引更多观众制造机会。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音乐相声”“歌舞相声”,到前些年的评书《火影忍者》《哈利·波特》,都曾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对曲艺的宣传起到过积极意义。但是,观众的鼓掌往往是送给流行热点的,曲艺表演不过占了它的便宜。过多地填塞流行用语、堆砌网络烂梗,反而会引起观众的厌恶。更何况,流行热点往往兴起很迅速,消退也很快,它的关联之物自然也只能随之浮沉,难以长久。其实,曲艺自古就有关注流行热点的传统,许多曲种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大量吸收时兴曲调和先进技艺。但是这种吸收始终坚持以自身为根基、为己所用的借鉴之道,既坚持曲艺自身的艺术本位,又不简单将之作为装点和噱头,而是借助流行热点不断丰富曲艺艺术。这一重要经验,对当代曲艺合理利用流行热点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所谓时代风潮,指的是时代风向与社会动向,包括时代发展趋势、新型社会现象、大众社会心态等。这些时代的浪潮,既是社会发展面对的重要议题,也是生活面貌的重要成因。曲艺作为文艺“轻骑兵”,本应是时代风潮的“报春鸟”。从清末民国时期对贪官酷吏的尖锐讽刺,到抗战时期对革命英雄的赞颂,从新中国成立后对祖国建设的美好期待,到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现象的敏锐体察,曲艺往往能迅速准确地表达对时代发展的切实感受。当曲艺作品不再准确地反映生活感受、讲述当代故事,人们自然会觉得曲艺“跟不上时代了”。这一问题的核心,不在选题而在内容。近年涌现的许多曲艺新作,不乏人工智能、直播带货、社交软件、婚恋困境等时代选题,但由于作者对相关领域缺乏深入了解和真实体验,不少作品内容空泛悬浮,难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更遑论满足艺术期待。近年来,脱口秀、素描喜剧等新兴幽默文艺之所以受到欢迎,正在于许多作品能够紧扣当代生活、反映时代思考,在于内容充满了生活场景与真情实感,这正是很多曲艺作品所欠缺的。相声艺术家马季批评相声语言的陈旧问题时曾谈道:“语言在不断向前发展,北京的土话必然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相声的语言也是这样,必须不断掌握使用新词汇,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一般说,语言陈旧、呆板、油滑,都是跟不上形势,不深入生活而又想哗众取宠造成的。”跟上形势、深入生活正是曲艺拥抱时代风潮的核心要义。
去年,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以一曲《黄风起兮》令陕北说书进一步“火”起来,不少曲艺工作者、爱好者都曾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在笔者看来,这与《黑神话:悟空》优秀的设计制作、独特的艺术品位和巨大的文化效益息息相关,本质是曲艺在数字时代遇到的一次“贵人扶持”。在这一事例中,曲艺仍然是流行热点的追随者,而不是时代风潮的引领者。挖掘传统曲艺的当代功能固然重要,但曲艺的当代发展绝不能满足于点缀其他艺术。只有切实认清潮流的本质面貌,充分体察曲艺与潮流的辩证关系,才能让曲艺真正有效地拥抱潮流、发挥功能;只有充分关注并合理利用流行热点,不断扩大曲艺的社会影响和观众群体,时刻紧跟并深入体会时代风潮,不断书写生活、讲述当代故事,才能创作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时代精品,找到当代曲艺的“破圈”之道。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