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要讲清道理,而非撩拨情绪
http://www.newssc.org】 【2025-07-15 12: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夕  君

伴随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文艺评论事业也突飞猛进。网络、自媒体的发达,为各行各业热爱文艺、愿意表达的人开展文艺评论提供了巨大便利。应该说,评论主体的多元化汇聚了不同的知识背景、人生经验、审美意趣,带来多样化的观察视角、观念主张和言说风格,为文艺评论带来了生动的局面和火热的生气。然而,未能有效区分个人心得体会和文艺评论,在网络环境中为博流量而“语不惊人死不休”等现象,也应当引起注意。

任何人欣赏一部文艺作品,都会产生个人心得体会,甚至“没看懂”也是一种心得体会。个人心得体会可以是朦胧的印象、模糊的感觉或飞扬的联想、漫天的遐思,对个人心得体会的表达可以是碎片化的、跳跃化的,哪怕未能自圆其说、哪怕说得不甚有道理,也不妨一笑置之,将其视作某种意识流的产物。毕竟,人们欣赏文艺作品,本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应该对这种多样化的感性表达给予一定包容。

然而,开展文艺评论就不能像发表个人心得体会那样“任性”了。作为文艺创作、传播、接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带有知识生产属性的公共话语,文艺评论要基于感性的个人心得而展开,但更要经过理性思维的涤荡与检视,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必须讲究逻辑、讲究分寸。类似“这是一部烂片”“那是一台烂戏”这样“一棒子打死”式的表达,可能是一种个人心得的流露,但肯定不是合格的文艺评论。

可惜的是,受流量思维、“出圈”诉求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文艺评论放弃了思辨属性、理论品格,逐渐滑向粗糙的、夸张的、极端化的个人心得表达。目前来看,不仅部分网友的文艺评论容易走向情绪化甚至用语颇为“惊悚”,而且个别专业人士也已掌握互联网“流量密码”,评论的策略、重心从辨明道理向撩拨情绪转移,不论切入角度还是语言风格,都深谙受众敏感神经之所在。个别专业人士甚至在线下论坛等活动中,也尝试用颇具技巧、颇带诉求的评论方式向媒体“喊话”、向流量招手。显然,这套话术已经与评论对象关系不大了。

博取流量的逻辑、暴得大名的逻辑,不应该是文艺评论的逻辑。文艺评论的价值和尊严,需要从业者、爱好文艺的非专业人士以及媒体平台等各方共同守护。剑走偏锋、耸人听闻或可在一时之间热闹、出名,但终归有失体面、不是长久之计。秉持长线眼光、坚持长期主义,尊重自己的专业、所属的行业、热爱的事业,才能把文艺评论工作做好。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