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流行”国风音乐焕活传统艺术新可能
http://www.newssc.org】 【2025-07-03 09: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李  宏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一档“以戏命题”、共创国风新声歌曲的综艺节目《国风超有戏·寻风季》,节目以“寻风”为创作灵感,集结数十位国风音乐人,用戏曲和流行音乐的多元化表达,在古今交融的碰撞中寻找、创作、呈现国风音乐的独特魅力,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新活力。

在时代的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是备受关注的议题。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文化冲击下,它的传播和传承受到了很大挑战。与此同时,流行音乐以其时尚、通俗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戏曲+流行音乐”不仅是戏曲在时代背景下的传播需要,也是流行音乐创作和创新的必然选择。

其实,戏曲与流行音乐融合的发展不是今天才出现,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音乐人开始尝试在流行音乐中加入戏曲元素,如《说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等,深受大众喜欢,“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传唱至今,仍然是一些晚会的保留曲目。此后,越来越多的音乐人进行这种融合创作,如近期在短视频平台“火”起来的说唱歌曲《大展鸿图》,伴奏采样自粤剧《帝女花》,地方戏曲中的经典人物命运和唱腔再加上怀旧的场景融入说唱节奏,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复古又新潮的视听感觉。像这样一些带有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在海外社交媒体上也备受关注,许多外国友人通过这类歌曲对中国戏曲文化有了初步感知。粤剧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文化形式借助流行音乐的传播渠道,也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传统戏曲由于其表演形式、唱腔、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对于娱乐方式多元化的现代人来说,理解和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受众群体相对狭小。戏曲借助流行音乐的通俗易懂,扩大了受众接触面。在音乐创作上,流行音乐的节奏、和声等元素与戏曲的旋律、唱腔相互交织,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音乐风格,如《赤伶》这首歌,在流行音乐的基础上,巧妙融入戏曲的戏腔唱法,歌曲中“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用流行的歌词叙事结合戏曲的韵味,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在内容上,将戏曲故事转化为直白的叙述,将现代人的情感投射到传统人物上,如歌曲《武家坡》,讲述了薛平贵与王宝钏久别重逢后,薛平贵向妻子赔情相认的故事。在表演形式上,融合后的作品不仅有传统的戏曲舞台表演,还结合了现代的灯光、舞美、多媒体等技术,打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视听效果,《国风超有戏》国风音乐会系列就打造出了多个非常具有视觉美感、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国风音乐舞台。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目前,戏曲与流行音乐融合虽然佳作频现,但也面临一些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创作者为了追求短期的热度和商业利益,只是简单地将戏曲元素生硬地添加到流行音乐中,没有深入挖掘戏曲文化的内涵,导致作品缺乏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比如有些歌曲只是在副歌部分简单加入几句戏腔,歌词内容缺乏逻辑,文辞也谈不上优美,旋律也不是戏曲和流行音乐真正的融合创新,而是生硬的剪贴,这样的作品不仅无法起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反而可能让观众对戏曲和流行音乐的融合产生误解和反感。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方面,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创作者应深入学习和研究戏曲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水平。在创作过程中,要以尊重戏曲文化为前提,深入挖掘内涵和精神实质,将其与流行音乐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文化底蕴的作品,焕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