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流行”国风音乐不应止于浅表化改编
http://www.newssc.org】 【2025-07-03 09: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话题

“戏曲+流行”国风音乐打破传统边界,以创新姿态重塑东方美学,成为当代青年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本期“话题”就“戏曲+流行”国风音乐展开讨论。


黄  蓓


在新时代文艺政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持续推动下,随着“国潮风”的兴起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近年以“戏曲+流行”为特色的国风音乐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走红,这种创新实践为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承注入了新活力——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情感符号,戏曲声腔等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有机融合能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艺术载体。

然而随着一批戏腔国风佳作在互联网走红,同类型音乐作品出现大量跟风之作,作品同质化趋势明显,其中不乏为追求短期效应而粗制滥造、品质低下之作。比如从题材来看,大量作品扎堆于才子佳人离愁别恨的陈旧叙事,情感表达流于表面化、模式化。在创作技法上,“流行乐主歌+戏腔高音副歌”成为很多戏腔音乐相对固化的思维和生产模式,当选取的戏曲剧种、声腔风格与歌曲主题、质地不相匹配,成品就极易形成戏曲、流行音乐“两张皮”的生硬面貌。

“戏曲+流行”国风音乐创作、改编中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主题浅薄、内容空洞,为增加歌曲的“国风元素”“古典韵味”,机械挪用戏曲念白、唱腔,热衷于符号化意象的堆砌。一些作品仅把戏曲元素当作噱头,创作者既未理解其背后的艺术逻辑,对传统题材的可开掘空间也缺乏深入思考,不少作品呈现为一堆碎片化且无关联的古风词汇“杂烩”,有的歌词不仅不美,而且不通,存在生硬拼凑、词不达意、语法错误、逻辑混乱、无病呻吟等问题。对于这类作品,听众不仅不易从中获取创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内核,更难以与之产生共鸣。对传统戏曲进行浅表化改编,徒具传统之形而缺乏传统之魂,最终沦为文化快消品。

此外还应注意到,少量作品对戏曲元素的理解运用和对传统文化题材的改编格调流于庸俗甚至低俗。比如有的创作者刻意强化戏曲元素的“异质性”,渲染阴森、诡异氛围以达到猎奇效果,使本来优美明快、深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沦为宣扬封建迷信、低俗趣味的装饰品,将“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民族戏曲美学降格为纯粹的感官刺激。这种对戏曲元素理解与运用的失真乃至扭曲,不仅降低了国风歌曲的整体品质,对传统戏曲文化亦造成伤害。

如对此种创作倾向不加遏止,很可能通过市场传播形成恶性循环:大量浅表化、同质化作品占据传播渠道,从而导致受众审美水准被拉低,资本倾向投资短期内爆火的套路化生产,而优质作品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最终,传统戏曲经由流行音乐的现代转化反而可能陷入“越融合越浅表”的悖论。

针对当前创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部分优秀作品或能为我们提供启示。目前多数作品对戏曲资源的利用仍局限于京昆等大剧种的旦角声腔,而我国三百余种地方戏曲实则蕴含着丰富的行当、声腔资源,可以从节奏调式、编曲配器、歌词改编和演唱方式等方面全方位整合,使地方戏曲与现代流行乐实现跨界的对话。

当前戏曲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主要呈现两种创作路径:其一是“戏曲歌曲化”实践,由专业戏曲从业者主导创作;其二是“戏腔国风歌曲”类型,以流行音乐为主体,辅以戏曲元素。后者将摇滚、说唱等现代音乐形式与传统戏曲吐字、行腔技巧有机融合,在内容表达上既保留对传统题材的仿古演绎,又赋予其现代性解读。其中一些作品更通过对战争、家国等宏大主题的省思,展现出超越娱乐层面的思想深度。这些作品在年轻受众中引发的热烈反响,不仅印证了传统艺术现代化转型的可能性,更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戏曲+流行”国风音乐的兴起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实现现代转型的必然,其核心命题则是如何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对近年戏腔国风歌曲浅表化改编乱象的批评,绝非否定这种跨界融合的方式,而是呼吁建立更加自觉、更富独创性的文化对话机制。因为真正有效的融合创新应当既能彰显戏曲艺术的独特美学,又能丰富流行音乐的表达维度。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以创新之志拥抱现代,方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艺术理想,创作也才能实现从“文化消费”到“文化再生”的真正质变。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