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川剧,重庆人并不陌生。然而出于热爱的川剧演出,能坚持多久?6月23日,记者从两江新区获悉,该区水土老街有一群高龄川剧人,已坚持演出超过50年。
谁在表演,为何能坚持这么久?谁又在观看,今后谁来“接班”?记者进行了打探。
剧团:“逢‘一’必演”坚持半世纪
在两江新区水土老街陵江社区,逢“一”的日子(即1日、11日、21日、31日),就会举行川剧座唱。据了解,川剧座唱亦称“唱玩友”“打围鼓”,是川剧的一种表演形式,一般多在茶馆里进行,由兴趣相投的川剧爱好者相约聚会,围坐一起唱川剧。水土川剧座唱,则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水土川剧座唱现场。汪彦彤 摄
81岁的刘永兰是水土川剧座唱非遗传承人、水土川剧座唱团团长。她从小跟随父亲、兄长学习川剧,14岁就登台演出。1972年,刘永兰和几个川剧演员东奔西走,组起了民间川剧团。大伙找社区借场地、自筹资金、自制道具,“逢‘一’必演”。
1974年,水土镇文广站接管水土川剧团,推荐刘永兰当选川剧团团长。刘永兰配合陵江社区通过“川剧座唱”和“川剧鉴赏课堂”的平台,召集川剧爱好者积极参与川剧表演艺术课堂,听戏、赏戏。
“当时,水土老街的米市坝修建了很大的露天川剧舞台,很多人来这里看演出。”刘永兰至今难忘当时的热闹,她说,川剧的根深深扎在水土老街的泥土里,“只要还有人听,我们就唱到唱不动为止。”
![]() |
▲川剧团团长刘永兰。汪彦彤 摄
演员:退休后再回川剧舞台
水土老街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上百年前,因嘉陵江水流经形成回水沱,又因溪水入江激荡江水,使沙土淤积岸畔,故名水土沱。这里曾是嘉陵江畔繁华的水码头,鼎盛时,水土场镇上戏楼林立,名角云集,戏票一票难求。
随着重庆城市的发展,水土不复过去的繁华。半个多世纪过去,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都见证了彼此“从青丝唱到白头”。
如今,川剧座唱的主力朱娟,便已年近七旬。但她上妆、开嗓、登台,饰演川剧经典剧目《拷红》中的红娘,仍然神采飞扬。
![]() |
▲朱娟(左)在表演。汪彦彤 摄
朱娟是水土人,全家人都爱看川剧,从小,她就对川剧心生向往。20岁时,她正式登台演出。后来,工作、家庭让她暂别舞台。退休后,朱娟又重新回到水土老街,跟着非遗传承人刘永兰学戏,重拾当年的梦想。
如今,朱娟不仅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学校里的川剧老师。“水土的川剧不能在我们这一辈断了,要一直传承下去。”朱娟坚定地说。
观众:老戏迷对川剧痴心不改
88岁的潘承礼是水土远近皆知的“戏痴”,每场川剧座唱开始前,他都会早早坐在观众席,将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编印的《川剧与观众》一份份递给老戏迷。
潘承礼笑称自己是“追星族”,他告诉记者:“川渝地区的名角儿,我都有签名和合影,有些还处成了朋友。”和朱娟一样,潘承礼从几岁时就跟着父母听戏,至今看过的川剧有上千场。
年轻时,潘承礼是水土码头的船夫,现在还会两句“川江号子”。那时,他常在忙碌了一天后直奔戏楼。后来,他奔赴在重庆、成都、绵阳等地“追”川剧,拍下两万多张照片,自筹资金制作了两本川剧画册。
现在潘承礼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不再远行。但每月的水土老街川剧座唱从不缺席。他感慨,川剧给了他“第二生命”。
“只要还有人唱,还有人听,水土的川剧就不会消失。”来看川剧座唱的老人们说。
记者手记:
传承非遗 不能只靠“老面孔”
水土川剧唱座是区级非遗,但如今,台上台下都是“老面孔”。主力演员年近七旬,非遗传承人年过八旬,资深观众年过九旬。仅靠热爱,客观上难以长期传承。
其实,川剧的演员、观众群体老龄化,并不只是水土一地的现象。甚至非遗传承中,诸多非遗还面临着传承人年事已高,收徒困难的困境。如何打破非遗的传承和推广难题,全市乃至全国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如,1982年四川在全国率先提出振兴川剧,如今成都的川剧团用“变脸吐火、戏服体验”等方式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蛇年央视春晚,重庆市川剧院3名青年演员表演《借伞》,让全国观众印象深刻,经典川剧《白蛇传》随即开启川渝双城巡演,“圈粉”年轻观众。
对于水土川剧唱座而言,演员们积极进校园推广、持续演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希望当地社区、街道等在场地保障、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让非遗尽可能吸引“新面孔”加入。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